上周和做私募的老王喝酒,他盯着我手机银行里4.2%的某款理财产品直撇嘴:”你这收益率还没跑赢通胀呢兄弟。”我反问他那该怎么算,他夹了粒花生米慢悠悠地说:”关键不是算数字,是算清楚自己正在被谁收割。”
这话让我想起三年前买的第一只基金。当时APP首页用加粗黄字标着”近一年收益率28%”,我像捡到宝似的把所有年终奖都砸进去。结果第二年市场回调,账户浮亏17%时我才发现——那28%是基金经理特意挑的暴涨阶段展示的,要是把时间拉长到三年,年化还不到5%。
收益率从来不是数学题,是心理学游戏
银行经理最爱说”我们产品年化3.5%”,但绝不会主动告诉你,这要扣除0.8%管理费、0.2%托管费,要是持有不到一年还有赎回费。更魔幻的是,他们所谓的”年化”可能是把过去七天收益乘以52周算出来的——这和用春天最高气温推算全年平均温度有啥区别?

我后来学乖了,拿到收益率数据先做三件事:
1. 把宣传页最显眼的数字打七折(营销团队总要吃饭的)
2. 问清楚是不是扣完所有费用的净值增长率
3. 逼对方拿出至少三年以上的收益曲线图
时间才是最大的魔术师
去年某互联网存款产品打着”按月付息3.85%”的旗号,乍看比银行2.75%的定期划算。但真要拿计算器按复利算算:10万存五年,前者的实际年化只有3.62%,因为每月派发的利息根本没机会利滚利。这就像给你颗糖说是优惠,实则偷走了整盒巧克力。
更讽刺的是,当我们纠结哪个理财能多赚0.5%时,却放任信用卡分期年化14%的债务——这大概就是人性:对收益精明到小数点后两位,对成本却习惯性失明。
或许我们该换个算法
看着我那位买茅台股票被套三年的表弟,突然觉得收益率计算应该加入”情绪损耗系数”。他这三年每天看盘四小时,焦虑到失眠脱发,就算最后真赚了20%,分摊到每天的心理成本比余额宝收益还高。
所以现在别人问我理财收益率怎么算,我会说先算算这些:
– 你为研究这款产品熬了多少夜?
– 看到净值波动时心跳加速过几次?
– 将来变现要不要找十八个部门盖章?
有时候看似5%的国债比15%的P2P更”赚钱”,因为你半夜不会被噩梦吓醒。当然这话银行客户经理不爱听——他们考核的是规模指标,谁管你心理健康指标。
(喝完最后一口啤酒突然想到)或许真正的收益率,是某天发现不用再整天算计收益率时的如释重负。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