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的钱,魔鬼的债
上周和一位连续创业者喝酒,他第三家公司的Pre-A轮刚黄了。几杯下肚后他突然问我:“你说,投资人到底算天使还是魔鬼?”我盯着杯子里晃动的威士忌,想起五年前我拿第一笔融资时,也曾这样天真地发问。
“种子轮”、“天使轮”——这些甜蜜的称谓简直是最成功的行业话术包装。当你颤抖着签完TS协议,看着账户里突然多出的七个零,确实会跪下来感谢天使降临。但很快你会发现,天使投资人的翅膀是用对赌协议粘合的,光环是靠优先清算权发电的。
我见过太多创业者把首轮融资当成毕业典礼。去年某生鲜电商的CEO在发布会上激动落泪,宣布完成“改变游戏规则的2.3亿天使轮”。六个月后,他在投资人压力下把客单价砍到亏本线,现在公司估值比当初融资时还跌了40%。这哪里是天使投资?分明是场精心设计的债务绑架。
更讽刺的是,现在的天使轮正在变异成庞然大物。去年某AI公司号称5亿“天使轮”,实际是把Pre-A、A轮打包的资本行为艺术。当种子轮都要千万级起步时,那些真正需要5万块买服务器的小团队反而无人问津。某种程度上,VC行业正在用撒钱的方式消灭真正的创新。

但话说回来,难道创始人就无辜吗?我见过太多团队把融资当终极KPI,路演PPT写得比产品代码还长。上次在孵化器遇到个90后,兴奋地给我看他第八版商业计划书。“等拿到天使轮就招CTO”,他说这话时,那个漏洞百出的MVP还在云服务器上挂着。现在融资寒冬来了,这些纸上公司死得比共享单车还快。
或许我们该重新定义“第一桶金”的意义。我认识个做工业传感器的团队,坚持用客户预付款迭代了两年产品,去年才拿了一笔不到500万的战略投资。虽然金额寒酸,但条款干净得像初恋合同——没有反稀释条款,董事会席位自愿放弃,甚至允许创始团队用利润回购股权。这种反潮流的融资,才是真正配得上“天使”二字。
酒杯见底时,我那位创业者朋友突然苦笑:“早知道这样,当初还不如去摆摊。”我拍拍他肩膀没说话。资本从来就不是救世主,那些闪着金光的术语背后,不过是场关于控制与自由的永恒博弈。
所以下次听到谁炫耀天使轮融资时,不妨多问一句:你签的是卖身契还是结婚证?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比融资额更能预言企业的终局。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