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复兴基金净值:数字背后的焦虑与希望

上周和老王喝酒,他第三杯下肚后突然掏出手机:”兄弟你帮我看看,这华夏复兴又跌了0.3%,我是不是该割肉了?”屏幕幽光映着他发红的眼眶,像极了去年他在茅台2600点时问我该不该抛的神情。

说实话,我特别理解这种焦虑。毕竟现在谁打开理财APP不像拆盲盒——去年还能用”价值投资”自我安慰,今年连基金经理直播时都在偷偷擦汗。但有意思的是,华夏复兴的净值曲线总让我想起老家后山的盘山公路,明明看着要坠崖了,拐个弯又是柳暗花明。

我有个做量化交易的朋友说过段子:他们测试过用大猩猩掷飞镖选股都能跑赢半数基金。但华夏复兴最近调仓明显带着某种倔强——硬是把半导体持仓提到28%,像极了当年我爷爷在包产到户时非要种没人看好的紫皮甘蔗。结果呢?第二年全镇糖厂都跑来抢购。

最魔幻的是上月参加线下投资人见面会。95后基民围着基金经理问:”你们ESG评级里为什么新能源占比还不如白酒?”老派基金经理擦着汗解释”波动率控制”,年轻人直接甩出自己做的碳足迹分析模型。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净值早就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世代投资哲学碰撞的记分牌。

当然也有人骂街。隔壁单元张阿姨逢人就说”三年定投还亏17%”,但她忘了自己2020年收益率破50%时天天在业主群发红包。投资这事就像冲浪,总不能只想要浪尖的刺激却拒绝浪谷的失重感吧?

最近他们季报里藏了个彩蛋:重仓了某家做钙钛矿电池的初创企业。这让我想起2016年他们最早布局光伏时,市场上多少人嘲讽”拿投资人钱撒胡椒面”。现在回头看,那些当时看似激进的决策,反而成了净值修复的隐藏引擎。

华夏复兴基金净值

或许我们该重新理解”复兴”这个词。它不是直线冲锋的号角,而是螺旋上升的轨迹。就像我外婆腌的酸菜,总要经历密封发酵的黑暗时刻,才能成就最后爽脆的口感。净值波动表上的每一次心跳,何尝不是资本市场的呼吸节律?

放下手机我对老王说:”还记得2018年咱们熬过的至暗时刻吗?现在回头看,那反而是最好的建仓点。”他愣了下突然大笑:”得!那我再补点仓,就当给闺女存二十年后的嫁妆。”

玻璃杯碰撞的声音清脆响亮,窗外霓虹照亮基金APP里依然泛绿的净值曲线。但有什么关系呢?真正的复兴从来不在报表数字里,而在每个普通人敢于把希望托付给明天的勇气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73/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1天前
下一篇 1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