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他神秘兮兮地掏出手机给我看某个年化5.8%的理财产品。”比定存高两倍!”他眼睛发亮的样子,让我想起三年前在建设银行排队时遇到的张阿姨。
那天她攥着刚到期的二十万定存单,围着理财经理问东问西。”保本吗?””能随时取吗?”得到否定答案后,她犹豫了半小时最后还是续了定期。现在想想,她担心的何止是收益,更是那种把血汗钱交给陌生人的不踏实感。
有意思的是,现在连银行APP都在用算法推荐理财组合。上周我试着输入”稳健型”偏好,系统立刻弹出个年化4.2%的债券基金套餐——但仔细看说明书,小字里藏着”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收益”的免责条款。这让我想起小区门口新开的奶茶店,挂牌”买一送一”却把原价偷偷涨了30%。
或许我们都被数字游戏迷惑了。我表弟去年把婚房首付扔进某知名平台的结构性存款,结果碰上房企暴雷,现在每个月都要接到客服推荐”展期方案”的电话。看着他烟灰缸里越堆越高的烟头,我突然觉得银行柜台前那块”存款保险”的亚克力牌子格外亲切。

但真要把钱全存定期又像在慢性自杀。上个月CPI公布那天,我算了下三年定存利息刚够抵消通胀,相当于白给银行打了三年工。更讽刺的是,现在某些民营银行为了拉存款,给出的定存利率反而比理财子公司的新产品还高——这世道,穿制服的倒比穿西装的实在。
最近我发明了个”三三制”土法子:三分之一放定存保底,三分之一买货币基金当活水,剩下三分之一拆成十份,每月定投指数基金。虽然收益不见得多惊艳,但至少半夜不会突然惊醒查净值。有次在券商大厅遇见个白发大爷,他说自己二十年如一日定投某消费ETF,收益率跑赢99%的理财经理——或许真正的秘诀不在于选择什么产品,而在于承认自己永远算不过市场。
说到底,金融本质上卖的是安全感。就像我外婆至今把现金缝在棉被里,虽然可笑但让她睡得踏实。现在每次看到APP里跳动的收益曲线,我都会想起她摩挲着褪色存折时说的那句话:”钱啊,要攥在自己手里才作数。”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