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规训的赌徒:当理财成为新式赎罪券
上个月咖啡店偶遇前同事老王,这个曾经在2015年股灾中赔掉首付的男人,神秘兮兮展示手机屏幕上18%年化收益的”私募固收”产品。我盯着他微微颤抖的手指,突然想起中世纪兜售赎罪券的教士——同样的狂热,同样的虚妄,只不过十字架换成了收益率数字。
理财爆雷的本质,或许根本不是金融问题,而是场精心编排的集体心理剧。我们这代人被灌输了二十年的”财产性收入”神话,仿佛不会钱生钱就成了道德缺陷。银行账户上沉睡的现金简直成了原罪,必须通过某种神秘操作才能获得救赎。这种焦虑催生了荒诞的金融炼金术:P2P、虚拟货币、资金盘,乃至如今包装精美的私募雷暴,本质上都是同一种社会心理的变体。
有意思的是,绝大多数受害者并非真的贪婪。我家楼下卖煎饼的大婶,把二十年积蓄投入某个”国资背景”平台时,念叨的是”给儿子攒个学区房指标”。这种被生存焦虑异化的”理性”,比纯粹的贪婪更令人窒息。当整个社会把财务自由塑造成人生终极解方时,年化6%的国债自然会被嗤笑——不是我们想要太多,而是害怕跌出那条虚构的及格线。
某次旁听金融诈骗案庭审,被告席上的90后CEO有段供述特别魔幻:”我们根本不需要编故事,投资人自己会补全所有逻辑漏洞。”这句话像手术刀般剖开了整个时代的病灶:当确定性成为奢侈品,人们宁愿主动吞下精心包装的谎言。就像2020年那波原油宝事件,那么多高知群体竟相信真存在”稳赚不赔”的衍生品——不是金融知识匮乏,而是集体潜意识里拒绝接受风险归零的现代社会真相。

爆雷叙事里最讽刺的,永远是风险教育的悖论。2018年至今,我采访过37位爆雷受害者,所有人都能准确复述”风险自担”原则,但几乎每个人都坚持认为”这次不一样”。这种认知分裂像极了烟盒上印着”吸烟有害健康”——警示语越醒目,越需要更强烈的心理防御机制来消解不适感。或许我们真正该讨论的,不是如何加强投资者教育,而是拆解那个让人主动逃避教育的社会性诱因。
黄昏时路过仍然亮着霓虹灯的某爆雷平台总部,玻璃幕墙上映出匆匆走过的白领们。突然觉得整个现代金融体系就像个巨大的隐喻:我们越是努力奔跑着理财,越像跪在数字神坛前祈求宽恕的教徒。而每隔几年响起的惊雷,不过是新时代的警世钟——可惜大多数人只听见了损失,没听懂钟声里关于人类贪婪与恐惧的古老寓言。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