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理财宝撞上韭菜基因:一场关于金钱的心理博弈
前两天路过中信银行,看到橱窗里“理财宝”三个大字闪着金光,突然想起老张去年在烧烤摊上的高谈阔论。这位把“年化收益率”当睡前读物的老哥,当时正用竹签在油腻的桌面上画曲线:“你说这理财吧,就像谈恋爱——银行给你画个大饼,你明明知道可能是陷阱,还是忍不住想试试水温。”
这话糙理不糙。现在满大街的理财产品都在打安全牌,但真正让人睡不着觉的,从来不是那几个百分点的波动,而是我们心里那头永远喂不饱的贪欲怪兽。中信这个理财宝,说到底就是个精致的笼子——既想让你尝到肉味,又得防着你把整只手伸进饲料槽。
我有个做心理医生的朋友说过个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买理财根本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在购买一种“我正在变富”的幻觉。就像我姨妈,每次买了新品总要拉着全家算预期收益,算完就张罗着要去买那件舍不得买的羊绒大衣——虽然到期实际收益可能刚够买只袖子。这种提前消费未来快感的毛病,银行比我们自己都门儿清。
最近区块链崩盘潮里,我倒发现个吊诡的对比:那些骂虚拟货币是骗局的人,转身就把年终奖扔进号称“保本”的银行理财。本质上都是在赌概率,只不过前者坦荡荡承认自己是赌场,后者还得披着西装革履跟你讲风控模型。中信的经理上次给我演示风险矩阵时,我差点以为在看科幻片——那些漂亮的数据可视化,本质上和算命先生的水晶球没啥区别。

当然我不是说理财宝是骗局。相反,它太规范太透明了,透明得像超市里的预包装菜,洗切配调料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但问题就在于,当金融产品过度标准化时,反而让人忘了资金流动的本质是场血腥狩猎。我更喜欢老派基金经理那种带烟味的实话:“这期产品大概率能跑赢通胀,但要是美股崩盘,咱们都得跟着喝西北风。”
最近他们搞的智能定投功能挺有意思,说是能克服人性弱点。但看看我自己的交易记录,每次大跌时暂停定投的,永远是那个号称“反人性操作”的AI系统——它确实不会恐慌,但它也读不懂央行行长眨眼间的微妙信号。金融终究是门艺术,算法再精妙也算不透人类集体情绪的海啸。
要是让我给理财宝写句广告词,大概是:“这里装不下暴富的梦,但能托住你坠落的底。”在遍地狼藉的理财市场里,这种克制的诚实反而成了最稀缺的奢侈品。毕竟当潮水退去时,我们最先找的从来不是游得最快的那个,而是最能扛住风浪的礁石。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的第二天,我就把余额宝里的零钱转进了理财宝三个月期——你看,人类就是这么口是心非的动物)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