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界的“慢炖哲学”:景富教会我的事
去年冬天,我在陆家嘴的咖啡馆里偶遇了一位老同行。他盯着手机屏幕上景富投资最新发布的持仓报告,突然笑出声:“这帮人怎么还在买水电和铁路?这年头不去追AI和区块链,简直像守着拨号上网不肯换宽带。”
我抿了口咖啡,突然想起五年前第一次接触景富时的场景。那时我刚经历数字货币的暴亏,像个赌红眼的赌徒般迷信“高周转、高杠杆”的财富神话。而景富的基金经理用他特有的西北口音对我说:“小伙子,投资这回事,得学内蒙古人炖羊肉——大火烧开就得转文火,咕嘟整夜才入味。”
慢是一种被低估的暴力
景富最反直觉的操作,是对“效率至上”的彻底背叛。当整个市场在追逐季度财报的毫秒级波动时,他们却用三年周期评估一次电网设备的折旧率。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外婆腌的酸菜——现在没人愿意等三十天自然发酵了,都去买三小时速成的酸菜膏,但尝过的人都知道那根本不是同一个物种。

他们的研报里藏着某种农耕文明式的执拗:会花两个月实地考察某光伏企业的员工食堂,理由是“连厨师都频繁跳槽的公司,怎么可能留住核心技术团队”;跟踪某消费品牌六年才建仓,期间记录了其包装盒改了十一次尺寸——第十一次终于比苹果手机盒宽0.3厘米,结论是“这家公司开始理解东方人的送礼美学了”。
在算法时代豢养“人性冗余”
最让我震撼的是他们的投决会制度。当别家依靠AI实时监控3000个因子时,景富却要求每位分析师手写投资建议书,甚至故意不用PPT——创始人说过:“人类在幻灯片前容易变成表演者,但在稿纸前更容易成为思考者。”
这种“低科技偏好”曾让我百思不解,直到有次参加他们的内部会议。某个90后分析师为论证社区便利店项目,居然带着整套茶具现场演示“为什么7-11的关东煮汤杯比全家宽2毫米更符合人体工学”。当抹茶香混着财务模型在空气中飘散时,我突然意识到:那些被算法剔除的“无用细节”,或许才是真正的生活洞察。
长期主义的阴暗面
当然景富模式并非完美。去年某新能源项目暴雷时,他们坚持“再给技术团队半年时间”的决策,让客户承受了15%的额外亏损。这让我想起考古学家修复文物时的困境——过分珍惜历史碎片,有时反而会错过最佳修复时机。
但有意思的是,当他们最终止损撤离时,竟把整套失败分析报告赠给了竞争对手。这份厚度超过三体的文档里,甚至包括工程师夫妻感情波动对研发进度的影响系数——这种近乎偏执的坦诚,反而让同行们偷偷学起了他们的风控模型。
—
或许真正的投资智慧,从来不在K线图的暴涨暴跌里,而藏在那些被时代甩在身后的“慢变量”中。就像我后来才想明白:为什么景富总部的院子里要种银杏树——这种比人类文明还古老的物种,长到能遮阴至少要二十年,但一旦长成,就能看见百年后的秋天。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时,收到景富最新季报——他们终于建仓了某AI芯片公司,持仓说明仅一行字:“考察七年,确认其厨师团队稳定。”)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