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这个四十岁还在租房的老程序员突然神秘兮兮地跟我说,他找到了年化8%的理财门路。我捏着酒杯没接话——三年前同样的场景下,他兴冲冲告诉我发现了个6%的”宝藏产品”,结果两年锁定期刚过,发现年化收益还没跑赢通胀。
我们这代人对利率的认知早就被扭曲了。银行APP首页永远挂着”七日年化3.5%”的货币基金,地铁广告上”预期收益率4.8%”的理财海报鳞次栉比,直播间的财经主播更是张口就是”年化没有10%根本不算投资”。但你真的算过这笔账吗?
我有个偏激的观点:现代金融体系最成功的洗脑,就是让普通人把利率数字当作衡量财富增长的唯一标尺。去年帮我姑妈整理保单时发现,她买了份年化收益率2.75%的储蓄险,却因为提前支取被扣了15%手续费——她盯着合同上烫金的”保本增值”四个字,整整半小时没说话。
真正的魔幻现实在于,当我们谈论”理财利率”时,其实在玩三场不同的数字游戏:
第一场是银行家的魔术。他们用”预期收益率”这个暧昧的词组,把可能达到的最好结果包装成常态。就像某商业银行去年推的”目标收益型理财”,宣传页上硕大的5.2%下面,其实藏着三号字写的”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收益”。
第二场是通胀的暗箱操作。官方说CPI涨2%,但你试试看去菜场买斤排骨、给车加满油、交完孩子补习费,就会明白3%的理财收益本质上是在慢性失血。我记账13年的数据很残酷:家庭实际生活成本年均涨幅从来就没低于过4%。
最荒诞的是第三场——时间价值的偷换概念。很多人觉得5年4%的定期存款很划算,却忘了这5年里房价涨了30%,医药费涨了50%,就连理发的价格都从25块跳到了45。这种用静止利率对抗动态世界的思维,像极了拿着玩具水枪救火的荒诞剧。
或许我们该换个思路:与其追问”利率多少”,不如问问”这笔钱未来能换回什么”。2015年我把准备买理财的20万换了台数控机床,现在这个小作坊每月的净收益早就超过了当时任何理财产品的年收益——当然,这种选择的风险和心酸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下次看到诱人的利率数字时,不妨多做道算术题:算算扣除通胀后的真实收益,算算流动性成本的机会损失,最重要的是算算这个数字背后,你到底让渡了多少选择权给金融机构。毕竟在这个时代,能守住购买力的已经不是理财大师,而是看破数字迷阵的清醒者。
(后记:昨晚老王发来消息,说他那8%的产品需要认购费1.5%+每年0.8%的托管费,问我划不划算。我回了他某位投资大师的话:”当狩猎变得太容易时,最好先检查自己是不是成了别人的猎物。”)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