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基金,一场关于流动性的温柔骗局
去年夏天,我在上海陆家嘴的星巴克无意中听到两个年轻人的对话。”把年终奖全放余额宝了,每天一杯奶茶钱呢!”其中一个得意地说。另一个立刻反驳:”太保守了,我买的XX货币基金七日年化能到2.8%…”
我搅拌着手中的冰美式,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代人对待货币基金的态度,像极了父母辈对待银行定期存款——既依赖又盲目。但说实话,这种看似稳妥的理财方式,某种程度上正在让我们陷入另一种认知陷阱。
选择货币基金时,大多数人第一眼盯着的都是那个跳动的七日年化收益率。这让我想起菜市场挑西红柿的场景——我们总习惯性伸手去捏最红的那一个,却很少思考它是不是被注射了催熟剂。去年某知名货币基金单日万份收益突然跳水40%时,我的手机瞬间被朋友的咨询信息淹没。你看,我们总是事后才想起要问:”为什么?”
真正有趣的可能是,我们购买货币基金的渠道正在重塑产品本身。现在打开任何一款理财APP,首页推送给你的货币基金永远带着”快赎额度高””1分钱起购”的诱人标签。这就像走进一家便利店,收银台旁永远摆放着口香糖和巧克力——利用的就是我们即时满足的冲动。有时我不禁怀疑,所谓的产品优选,到底是在帮用户筛选,还是在为平台导流?
有个反直觉的观点:货币基金买得越方便,可能亏得越隐蔽。当你能够像切换视频频道一样在不同基金间跳转时,管理费、销售服务费、赎回费这些成本正在悄无声息地蚕食收益。我做过一个实验:把10万元分别放在三个平台的明星货币基金里,180天后收益最高的和最差的竟然相差了一顿人均300的日料——而这仅仅是因为其中一只基金每年多收了0.15%的销售服务费。
最近和在某基金公司做产品设计的老同学喝酒,他带着微醺的语气说:”你知道为什么货币基金的收益总在年末翘尾吗?因为我们要做规模啊!”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每天盯着的收益率曲线,某种程度上是基金管理人、销售渠道和用户三方共谋的一场流动性幻觉——我们享受随时取用的快感,他们享受规模管理的便利,而所有人都假装没看见背后脆弱的资产负债匹配。

所以现在有人问我该怎么买货币基金,我通常会先反问:你准备把多少钱放进去?放多久?如果答案超过半年且金额超过五万,我会建议他不如去看看国债逆回购;如果只是零钱管理,倒不如直接选成立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那只老牌基金——虽然收益可能不是最高,但至少经历过多次流动性考验。
说到底,货币基金从来都不是投资品,它只是现金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当我们开始纠结该选2.7%还是2.8%的产品时,可能已经陷入了”精确地错误”的怪圈。就像那个下午在星巴克,两个年轻人最终谁也没说服谁,但他们杯中的咖啡却都在不知不觉中凉透了。
(配图建议:一张被捏变形的西红柿特写,旁边放着显示不同收益率的手机屏幕)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