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合规成为私募的“奢侈品”
上周和一位管理规模刚过20亿的朋友喝酒,他苦笑着掏出手机给我看:“这个月第三张罚单了,合规成本占了运营开支27%,再这样下去真得考虑转行卖奶茶。”杯中的威士忌冰块咔嗒作响,像极了当下私募圈被监管铁锤敲击的声音。
我始终觉得,中国的私募合规正在经历某种诡异的异化——它本该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如今却成了头部机构的炫富资本和中小玩家的生存枷锁。某百亿私募的首席合规官年薪能开到300万,而隔壁初创团队连个专职法务都养不起,这种割裂感让我想起奢侈品专柜和地摊货共存的荒诞街景。
真正令人后背发凉的不是合规要求本身,而是运动式监管带来的不确定性。去年某知名机构因为客户风险测评问卷里“年收入50万”和“55万”的选项划分被认定违规,这简直像要求厨师炒菜时精确到克却不说清用哪种秤。更讽刺的是,某些机构把合规做成了行为艺术:上百页的尽调报告、镀金封面的制度汇编、每周雷打不动的合规培训录像——所有这些表演式合规,在真正的风险来临时往往脆如纸糊的铠甲。
我见过最聪明的玩法,是家专注半导体投资的机构把合规做成了竞争优势。他们主动把LP大会现场录像加密后上传区块链,用智能合约实现赎回条款的自动执行,甚至允许投资者通过VR眼镜“走进”被投企业的生产线。这种把合规从成本中心转化为信任媒介的操作,比那些只会雇佣前监管官员的机构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但现实是,大多数从业者还在合规迷宫里疲于奔命。某次行业论坛上,一位基金经理的吐槽引发满堂苦笑:“现在写投资报告要像写离婚协议,每个标点符号都得防着被过度解读。上次因为报告里用了‘绝对收益’四个字,被合规打回来要求加上‘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的备注——所以现在我们的报告开头都得先写八百字免责声明。”
或许我们需要承认,当合规细则超过刑法条文数量时,这个系统已经走向了自我消耗的怪圈。就像给树苗罩上钢铁支架,表面上防风抗灾,实则阻断了生长空间。有意思的是,那些真正穿越周期的老牌机构,往往把合规内化成某种肌肉记忆——不是靠层层叠叠的制度文件,而是创始人凌晨三点审核交易记录的偏执,是每个员工对“不该碰的钱绝对不碰”的信仰。

说到底,合规不该是挂在墙上的奢侈品,而应该是流淌在血液里的微量元素。当某天私募经理们不再把合规成本挂在嘴边抱怨,而是像讨论投研模型那样兴奋地分享最佳实践,这个行业才算真正成年。至于现在嘛,或许我们都在经历一场必要的阵痛——只是希望别痛到让创新胎死腹中。
(放下酒杯时我突然想:如果哪天奶茶店也要持牌经营,我的朋友又该逃向哪里呢?)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