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实业的朋友喝酒,他忽然问我:“你觉得,像中信私募这样的机构,到底算不算真正的‘价值发现者’?” 我端着酒杯愣了几秒——这问题可真够狠的。毕竟在金融圈里,大家更习惯用管理规模、IRR或者退出案例来定义一家私募,没人会揪着”价值发现”这种哲学命题较真。
但仔细想想,这个问题恰恰戳中了当下私募行业的软肋。去年我参与过一个新能源项目的尽调,中信团队也在场。他们那个90后副总监反复追问技术专利的细节时,甲方高管额头都在冒汗。后来项目没投成,据说是因为算出来技术迭代周期比账面上的现金流更重要——这种反常识的判断,在追逐风口的环境里显得特别”不合群”。
有意思的是,中信私募最近三年退出的项目里,有将近40%是持有超过5年的”老资产”。这个数据在行业里堪称异类,毕竟现在大家都爱讲”快进快出”的资本游戏。我认识的一位LP说过段挺损的话:”有些私募像米其林餐厅,菜单精致但吃不饱;中信倒像老字号早点铺,豆浆油条管够,就是得排队等现炸。”
某种程度上,这种”慢”反而成了护城河。去年某互联网独角兽Pre-IPO轮融资时,三家顶级私募抢破头,中信却转头去投了家做工业传感器的传统企业。当时圈里都在笑话他们”错失风口”,结果今年独角兽估值腰斩,那家传感器企业反而因为卡位智能制造翻了3倍——这种反向操作需要的不只是勇气,更得有一套独立于市场噪音的评估体系。
不过也别把他们想得太完美。去年某地产基金暴雷事件里,中信虽然全身而退,但那种近乎冷酷的风控手段在圈内引发不少争议。有个被抽贷的开发商老板私下抱怨:”他们像精密手术刀,切肿瘤时连半毫米健康组织都不多留。”这种极致理性到底算专业还是冷血?恐怕取决于你站在手术台哪一边。
最近让我琢磨的是另一个现象:当中信开始大规模招募人工智能专家时,很多人以为他们要搞量化投资。结果人家反手成立了”产业数字化赋能小组”,专门帮被投企业做数字化转型——这招简直像在火锅店卖分子料理,看似违和却意外戳中痛点。毕竟现在资本泛滥,能提供算法工程师的基金比能提供资金的稀缺多了。

或许我们该重新理解”私募”这两个字。当大多数机构还在玩资本套利游戏时,像中信这样的玩家已经开始做”价值重构”的苦活累活。就像我那位朋友最后说的:”好的私募应该像修道院里的抄经人——别人忙着印畅销书时,他们在用金粉一字一字描摹真正的经典。”
当然,这种模式未必适合所有人。如果你指望三年翻十倍,还不如去赌加密货币。但要是愿意用十年时间等一棵果树长大,或许该看看他们苗圃里那些看起来其貌不扬的树种。
毕竟在这个人人追逐闪电的时代,愿意埋头修渠的人本身就值得玩味——哪怕修渠的方式有时显得过于较真,甚至有些不近人情。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