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去年在深圳科技园那家24小时便利店,凌晨两点我遇到个眼眶发红的年轻人。他盯着货架上的速溶咖啡自言自语:”原来创业最难的,不是写BP,是记住自己编的使命愿景。”这话像块板砖拍在我脑门上——我们总把创业包装成西装革履的路演,却没人告诉你那些蜷缩在便利店吃关东煮的深夜。
(二)
有个反常识的真相:创业大赛金奖得主和连续失败者的区别,可能只是前者更擅长把狼狈说成传奇。我见过太多创业者把”all in”当勋章,结果抵押的房子成了最昂贵的创业周边。风投教父们总爱说”要破釜沉舟”,却没人问你的锅是不是祖传的。
(三)

最吊诡的是创业圈的”幸存者偏差”。媒体热衷报道的,永远是那个用共享单车改变世界的故事,而不是99个在城中村仓库里处理二手单车的张三。这就像只拍赌场里赢钱的人欢呼,却把输光筹码的镜头全剪掉——我们就这样集体制造着创业幻觉。
(四)
有个朋友曾把创业比作在高速公路上换轮胎:既要保持车速不让投资人失望,又要趁车身还没失控完成整套操作。他最后确实成功了,代价是离婚协议和胃溃疡。现在他总说:”早知道该把’work-life balance’写进股东协议。”
(五)
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咖啡因和创业焦虑会形成完美闭环。凌晨三点的写字楼里,总有人边喝冷萃边修改注定没人看的季度报表。这种西西弗斯式的仪式感,某种程度上成了创业者的集体安慰剂——你看,至少我们在推动巨石。
(六)
或许我们都该重新理解”失败”。在创投圈的黑话体系里,”转型”是失败的情商说法,”暂停运营”是破产的修辞学。但去年那个做宠物殡葬的90后姑娘让我改观——她把每个关闭的门店做成纪念相册,在商业计划书最后一页写着:”至少让1000只毛孩子体面告别,这算哪门子失败?”
(七)
现在回答那个永恒问题:”还要不要创业?”我的建议是:先把BP里的”改变世界”换成”活下去”,把路演PPT里的市场规模换成你的心理承受值。就像那个便利店男孩后来领悟的:创业不过是场精心策划的意外,你要准备的不仅是商业模型,还有面对现实时的那副好膝盖。
(毕竟,跪着活下去的创业者,总比躺着的烈士有机会看到天亮)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