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深夜,我收到一条微信:”哥,我被和讯的理财课割韭菜了!”发信的是个前同事,985毕业的程序员,平时连外卖红包都要算计的人,居然花了6999元买了一套”财富自由秘籍”。我盯着屏幕苦笑——这年头,连教人赚钱的生意都成了最赚钱的生意。
一、知识付费还是智商税?

第一次点和讯投教的广告,是在某财经公众号底部。那个H5页面做得像科幻电影:穿西装打领带的讲师站在K线图瀑布前,配文是”用巴菲特吃早餐的时间赚到他的收益”。说实话,这种造梦话术比P2P时代的”年化18%”更高级——它贩卖的不是收益率,而是”认知优越感”。
我翻过他们的课程目录,从《缠论实战》到《量化套利》,专业术语堆砌得像米其林菜单。但仔细看学员案例就露馅了:那个号称”三个月收益率200%”的案例,截图故意隐去了时间戳。这让我想起去年在币圈见过的套路——晒盈利不晒仓位,谈胜率不提回撤。
二、讲师团队的”皇帝新衣”
点开某位”金牌导师”的简历:”前私募基金经理”后面跟着小字”助理”,”管理规模超10亿”实际是参与过的项目总和。这种话术就像把医院保洁员包装成”医疗健康系统运营专家”。更讽刺的是,他们最火的《逃顶抄底十二招》课程上线时,上证指数正在2800点震荡——真要有这本事,何必来赚课时费?
有个细节很值得玩味:所有试听课都在反复强调”市场风险”,但正式课程里却充斥着”稳赚不赔”的暗示。这种精分式营销,像极了健身房卖卡时说的”包瘦20斤”,但合同里写着”效果因人而异”。
三、当投教变成情绪生意
我那个程序员朋友后来坦白,真正让他付款的不是课程内容,而是社群里每天轰炸的焦虑:”35岁前没实现财务自由就会被淘汰”、”通胀正在吞噬你的存款”。你看,当代投教早就不卖知识了,它卖的是中产阶层的生存恐惧,是那种”别人都在偷偷致富”的集体幻觉。
最吊诡的是,当学员发现课程不管用,往往不会质疑内容,而是自责”没学到位”——这和算命先生”心不诚则不灵”的话术异曲同工。我见过最极端的案例,有人抵押房子报名了”私募直通车”,结果发现所谓的内幕消息,不过是把券商晨报换了标题。
四、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财商教育?
比起炫酷的交易技巧,更多人其实需要的是《防骗指南》:
1. 凡是承诺”快速盈利”的,先查讲师真实从业资格
2. 用天眼查搜机构涉诉记录,比看学员感谢信靠谱
3. 记住巴菲特那句被说烂但永远正确的话:”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富”
(写完这段突然意识到,真正的财商教育可能根本不需要付费——图书馆里《聪明的投资者》已经出版了70年,但多数人宁愿相信”三天学会”的神话)
凌晨三点,我给那个程序员回了条语音:”退费维权群拉我进去,顺便把《证券法》发你了。”窗外早起的摊贩开始摆摊,现实世界里的财富逻辑,从来都是五个包子管饱,而不是理财课里画的满汉全席。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