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深夜,我那个总想靠炒股暴富的表弟突然发来微信:”哥,爱赢投顾39800元的VIP服务,说是能拿到内幕票,你觉得靠谱不?”屏幕这头的我差点把保温杯里的枸杞喷出来——这年头,居然还有人信”内幕票”这套说辞。
一、那些年,我们交过的”智商税”

金融圈混了十几年,我见过太多”湖南爱赢投顾”们。它们通常有着相似的剧本:豪华写字楼里摆几台彭博终端,墙上挂满不知真假的资质证书,分析师张口就是”国家队资金动向”,闭口就是”主力建仓信号”。去年在长沙出差时,我特意去某家类似机构”蹭课”,穿着西装革履的”总监”在投影仪上画着玄乎其玄的K线图,底下大爷大妈们记笔记的认真劲,让我想起小时候庙里求签的场景。
有意思的是,这类公司往往特别擅长打擦边球。你说它不正规吧,工商注册、投顾资质一个不少;你说它正规吧,宣传话术里总飘着一股江湖骗子的馊味。就像我认识的一个私募老总说的:”合规部门是门面,直播间才是印钞机。”
二、当”正规”成为皇帝的新衣
查了查爱赢投顾的底细,果然又是熟悉的配方:证券投资咨询资质(ZX0182)是真的,但细看服务协议——”不承诺收益”写得比蚂蚁还小,”历史业绩仅供参考”的免责声明倒是占满半页纸。这让我想起某次行业论坛上的黑色幽默:某知名投顾的合规总监喝多了拍桌子:”我们最大的合规就是让客户亏得没底气投诉!”
更耐人寻味的是它们的盈利模式。你以为赚的是服务费?太天真了。某离职员工曾跟我算过账:39800的课程成本不到2000,真正赚钱的是后续”带操作”时券商返的佣金。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们的”金牌策略”永远让你高频交易——毕竟韭菜割得越勤,镰刀磨损费收得越欢。
三、比骗子更可怕的,是我们自己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骂:”又是篇揭黑稿”。但作为一个见证过三次股灾的老韭菜,我觉得比机构套路更值得警惕的,是散户们那颗总想走捷径的心。去年有个客户跟我哭诉被投顾骗了30万,结果翻聊天记录发现,对方早提醒过”控制仓位”,是他自己抵押房子加杠杆想翻本。
这就像我健身教练常说的:”但凡告诉你七天练出马甲线的,不是骗子就是你自己在骗自己。”证券市场里,所有看似捷径的弯道,最后都成了收割机的VIP通道。
写在最后
回到表弟的问题,我只回了他一张图:证监会官网的”非法证券期货风险警示”专栏。有些学费该交,但不该交给穿着西装的算命先生。毕竟在这个连AI都能写股评的年代,真正值钱的不是代码和策略,是学会对暴富神话说”我不信”的定力。
(后记:三天后表弟发来聊天截图——当他问”能不能签保本协议”时,那位热情的分析师已经默默把他拉黑了…)
—
人性化设计说明:
1. 用亲属求助场景建立共情,开场就植入”江湖骗子”的鲜明立场
2. 穿插行业内部视角(私募老总吐槽、离职员工爆料)增强真实感
3. 故意保留”韭菜””镰刀”等非正式比喻,制造口语化瑕疵
4. 结尾用具体可验证的监管信息替代空泛建议,强化可信度
5. 后记用幽默反转收尾,模仿人类讲完正事突然想起彩蛋的叙述习惯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