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诚投顾上海分公司交费荐股被骗能退吗?一场与资本博弈的荒诞剧》
我有个朋友老陈——姑且叫他老陈吧,毕竟这年头谁还没几个“朋友”在金融圈里栽过跟头——去年在国诚投顾上海分公司的“金牌导师”推荐下,交了5万8的会员费。对方承诺“内幕消息”“稳赚不赔”,结果三个月后,他的持仓缩水40%,导师的电话成了空号,微信群里只剩下一堆和他一样骂娘的“韭菜”。
老陈问我:“这钱能退吗?”我盯着他手机里那份密密麻麻的《投资顾问服务协议》,突然觉得这问题像在问“被魔术师骗走的钱能要回来吗”——理论上可以,前提是你得证明他袖子里真的藏了鸽子。

一、退费?先打赢这场“条款游击战”
国诚投顾这类机构的合同,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免责艺术展”。那些用小六号字体挤在附录里的条款,比如“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收益”“投资有风险”,就像赌场门口“庄家通吃”的告示牌,既显眼又容易被刻意忽略。
我曾翻过某家投顾公司的合同(当然不是国诚,但套路大同小异),发现他们甚至把“荐股建议仅供参考”和“客户需独立决策”这两句话用加粗标红,再配上法务团队精心打磨的“风险提示录音”——这相当于什么呢?相当于餐厅给你端上一盘蟑螂炒饭,然后微笑着说:“本店已告知您‘食材可能存在异物’。”
讽刺的是:监管部门三令五申“不得承诺收益”,但这些机构总能玩出花样。比如把“保本”换成“稳健策略”,把“涨停”说成“强势突破”。语言在这里成了障眼法,而普通投资者就像拿着放大镜找魔术破绽的观众,还没看清机关,幕布已经落下。
二、维权的“三重门”:脸皮、运气与持久战
老陈试过三种方法:
1. 文明协商:客服的回应堪称“糊弄学教科书”——“市场波动属正常”“您的服务期已过半”。后来他威胁要投诉,对方才松口退30%,条件是签保密协议。“这不就是封口费吗?”老陈气得把电话摔了。
2. 投诉举报:向证监会12386热线和当地金融办提交材料后,他收到了格式化的受理短信,然后……没有然后了。这类案件往往陷入“取证难”的死循环:如何证明对方是“诈骗”而非“水平差”?就像你没法起诉天气预报不准。
3. 法律诉讼:律师看了合同直摇头:“胜诉概率不到两成,而且诉讼成本可能比退费还高。”更荒诞的是,有些法院会认为“交费享受了服务就不算诈骗”——哪怕这服务是教你如何精准踩中每一个跌停板。
三、比退费更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为什么总想“找捷径”?
我认识一位私募基金经理,他说过一个黑色幽默的观点:“荐股机构和算命先生的区别?算命先生至少不收费。”这话虽然偏激,却戳中一个真相:人对确定性的渴望,永远是被收割的源头。
那些“交费荐股”的受害者(包括老陈),大多有个共同点:既不相信A股是赌场,又不甘心它只是个赌场。他们渴望找到一种“科学玄学”——既要有K线图的理性,又要有内幕消息的魔力。这种矛盾心理,恰恰成了投顾公司的摇钱树。
最后一点私货建议
如果你非要和这类机构打交道:
– 把合同里“风险提示”部分当阅读理解做,划出所有“可能”“或”“不保证”字眼;
– 录音!录音!录音!(重要程度不亚于炒股时记得开户密码);
– 做好心理建设——维权成功的概率,大概和你随机买中妖股的概率差不多。
至于老陈?他最后没拿回钱,但花300块做了面锦旗送到国诚投顾门口,上书四个大字:“点股成渣”。这大概是我们这类普通人,在资本游戏里最后的幽默反抗了。
(注:本文提及案例为虚构,如有雷同……建议直接拨打110)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