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陆家嘴的咖啡厅,朋友掏出兴业银行理财卡结账时,我突然意识到这张深蓝色卡片正在成为中产阶层的身份图腾。不是因为它有多尊贵——说实话比起私行黑卡它普通得可怜——而是它精准卡住了当代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财务焦虑。
三年前帮我办理这张卡的客户经理小王,最近跳槽去了互联网券商。临走前他跟我说了句大实话:”所谓理财卡本质是银行筛选客户的漏斗,用免年费吸引你进门,用T+0理财留住活期存款,最后用代销基金保险完成收割。”当时他正帮我操作赎回某个年化突然跌到1.8%的理财产品,鼠标点击声里带着点讽刺的意味。
这让我想起母亲始终不肯把存在邮储的定期转成活期理财,她总说”看得见的数字才踏实”。而90后表妹干脆把所有现金都扔进余额宝,认为银行APP的操作逻辑反人类。兴业理财卡恰恰卡在这两代人中间——既要满足数字化理财的便利性,又得维持传统金融机构的”稳妥感”。
最耐人寻味的是他们的客户分层策略。金卡客户推销信托,普卡客户推送货币基金,这种精准投喂让我想起小区门口总把骨头分给藏獒、拿狗粮喂泰迪的宠物店老板。有次我故意用空卡尝试购买起投百万的私募产品,果然弹出了”请联系客户经理升级权限”的提示——你看,数字时代的门槛从来不会明晃晃地摆在台面上。

最近他们力推的”智能投顾”更像个黑色幽默。输入风险测评时,当我勾选”可接受20%本金亏损”,系统立即推荐了某只年化波动率35%的新能源基金。这哪里是智能投顾,分明是饥饿的猎手闻到了猎物气味的条件反射。
当然话说回来,上周通过他们卡面专属通道抢到3.85%的三年期大额存单时,真香定律又一次战胜了理性批判。或许这就是现代金融的魔法——它一边用大数据解剖你的财富焦虑,一边又确实提供着暂时缓解焦虑的止痛片。
站在南京西路兴业大厦楼下,看着LED屏滚动播放”财富自由之路”的广告,突然觉得这张塑料卡片像极了当代人的财务十字架:我们既渴望通过它触摸金融圣殿的穹顶,又恐惧成为资本流水线上又一个标准化的产品编号。
(突然弹出手机通知:您购买的”稳健增值28号”理财今日净值更新,较上期下跌0.03%)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