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的炼金术:当资本遇见人性的暗面
去年冬天,我在上海陆家嘴某栋摩天大楼的会议室里,目睹了一场价值三亿的融资谈判。创始人——一个连续创业者——正用沙哑的嗓音描述着他的”颠覆性商业模式”。投资人们面带微笑,手指却在桌下快速敲击手机,核查着刚刚听到的数据。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融资从来不是关于钱,而是一场精心编排的仪式,一场关于信任、欲望与谎言的现代炼金术。
传统观点总把融资程序描绘成理性决策的典范:商业计划书、财务模型、尽职调查、条款谈判。多么天真的想象!真相是,最关键的融资决策往往发生在凌晨两点的酒吧里,或是高尔夫球场的第18洞。我曾亲眼见过一个估值被抬高40%,只因为创始人在演示时”恰巧”提到了某位大佬的名字——尽管那位大佬只是在一个峰会上和他合过影。这种暧昧的暗示游戏,比任何电子表格都更有说服力。
令人不安的是,我们越来越擅长把融资过程游戏化。创业者们参加”路演训练营”,学习如何用心理学技巧激活投资人的FOMO(错失恐惧症)情绪。有个创始人曾得意地告诉我他的独门秘籍:永远在PPT第7页插入一个看似无意的手写批注,”不小心”透露某顶级基金已经给出了Term Sheet。这种表演艺术——我得承认某种程度上是天才的——正在异化创业的本质。
最讽刺的或许是尽职调查这个环节。理论上这是最客观的阶段,实际上却成了确认偏误的狂欢。投资人已经fall in love with the deal,调查不过是在找理由证明自己的冲动合理。就像去年某新能源项目的尽调,所有人都看到了那个漏洞百出的技术专利,但没人愿意当那个戳破皇帝新衣的孩子——毕竟其他三家机构都已经签了意向书。从众心理,这个人类最古老的弱点,在融资游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也许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整个融资伦理。当创业者不得不把70%的精力放在融资表演上,而不是打磨产品时;当投资人因为害怕错过下一个滴滴而放弃独立思考时,这个系统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失灵了。我认识的一些最优秀的创始人正在逃离这个游戏——有的转向bootstrapping(自举创业),有的刻意选择那些”无聊但赚钱”的传统行业。他们发现,比起取悦资本,直接取悦客户反而更接近商业的本质。
融资程序本质上是一场权力与叙事的博弈。那些最成功的融资者,往往是最高明的心理学家和故事大师。但当我们沉迷于这个游戏时,或许该偶尔停下来问问:我们是在融资,还是在集体编织一个现代点石成金的童话?在这个童话里,最终被点化的可能不是项目,而是我们自己对成功的定义。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