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朋友老陈,去年在券商营业部门口支了个煎饼摊。五月中旬那几天,他突然发现常来的几个老股民都不加火腿肠了。”怪得很,一个个盯着屏幕像被勾了魂,手指头都在抖。”他抻着面糊跟我说,”后来才听说是什么519纪念日要到了——这帮人炒股票还讲究过周年?”
这种荒诞感恰恰揭示了519行情的本质:一场持续二十余年的集体记忆重塑。表面上大家在纪念1999年那波突如其来的政策牛市,实际上是在反复咀嚼被时间美化的幻觉。
最讽刺的是,当年亲身经历者多数早已血本无归。我认识的一位老操盘手,当年在涨停板上狂欢时摔碎了香槟杯,现在却在社区当保安。”政策底?那都是事后诸葛亮。”他搓着冻裂的手苦笑,”当时谁知道能涨61天?都是边跑边撒钱,生怕晚一步被埋。”
某种程度上,519早已不是历史事件,而变成了投机主义的图腾。每年五月,总有人借着纪念的名义炒作政策预期——就像明明知道魔术是假的,还是忍不住盯着魔术师的手套。券商研报里那些”重现辉煌”的论调,和算命先生解签时的车轱辘话其实异曲同工。

但今年特别有意思。当新一代股民拿着量化模型复盘519时,突然发现个诡异的现象:如果把当年领涨的网络股换算成现在的估值,其中三成公司应该被列入失信名单。这就像用CT扫描木乃伊,结果发现裹尸布里包着的是塑料模特。
或许我们该承认,519最持久的遗产根本不是那波行情,而是创造了A股第一个大型行为艺术现场。当时《人民日报》特评文章见报那天,某个营业部门口的鞭炮屑陷进沥青路面,至今还能在雨后泛出淡淡的红色——当然这很可能是我编的,但你觉得在场的人谁会否认见过这幕场景呢?
最近某私募搞了场”519策略会”,请来的心理学家说得挺妙:”群体记忆就像块被盘出包浆的老玉,真正值钱的不是玉料本身,而是所有人手汗浸润的错觉。”
所以下次看到有人举着”重温519″的标语时,不妨换个角度想:我们纪念的或许从来不是牛市,而是曾经那个愿意相信神话的自己。毕竟在K线图比婚姻更持久的年代,总需要些数字编成的童话来安慰凌晨四点惊醒的账户。
(后记:老陈上周转行去搞直播了,直播间叫”煎饼侠带你看K线”。他说这才是真正的519精神——不管摊煎饼还是炒股票,关键是要让韭菜觉得锅气够热。)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