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险:一场精心编排的财务幻觉
上周和老王喝酒,这位做了十五年保险经纪的老江湖突然拍着桌子说:”现在卖理财险我都心虚,这玩意儿就像给客户发了个镶金边的存钱罐——好看,但你想砸开取钱时发现得连锤子一起赔进去。”这话让我愣了半天。
理财险本质上是个缝合怪。保险公司把寿险那套精算模型和基金公司的理财逻辑强行嫁接,创造出一个既不像保险又不像理财的金融产物。我最反感的是那句”既能保障又能理财”的宣传话术——这就好比说一把既能切菜又能理发的多功能刀,最后发现切菜钝理发疼。
我表姐三年前被忽悠买的那份理财险就是个典型样本。经纪人拿着彩色图表告诉她年化5%收益,轻描淡写地扫过角落里那行”预期收益率不代表实际收益”的小字。现在到期取钱时才发现,前五年保费一半都填了初始费用和佣金,实际收益还不如存定期。最讽刺的是,那点身故保障金还不够覆盖通胀后的丧葬费。
但你说这产品真的一无是处?倒也不是。对那些管不住手的月光族,理财险确实是个强制储蓄的镣铐——虽然戴着镣铐跳舞姿势难看,但总比跌进消费贷的强。我认识几个小老板就专门用理财险来做债务隔离,毕竟保险公司兑付优先级比法院执行高得多。

现在的精算师们越来越像魔术师。他们把现金价值表设计得比微积分课本还复杂,犹豫期退保扣费曲线陡得堪比悬崖——等你发现被套路时,提前退保损失的金额已经让你肉疼到继续交费。这种设计本质上是对人性弱点的精准狙击。
有意思的是,银行柜台现在都在猛推理财险。去年某商业银行代销保费收入是自家理财产品的三倍,为什么?佣金比例能差出五六个点。那些穿着制服戴工牌的理财经理,嘴里说着”资产配置”,眼睛瞟着的却是自己的绩效提成。
或许我们应该换个角度想:当保险不再专注保障,理财不再透明直接,这个混合体到底在解决什么需求?可能满足的就是我们既想规避风险又贪婪收益的矛盾心理——就像既想要婚姻的安全感又渴望单身的自由,最后催生了形婚这种扭曲产物。
最近监管层开始整治”伪理财险”,要求明确披露费用结构和实际收益率。但我觉得更该改变的是消费者的认知:别指望任何一个金融产品能同时做好两件事。保障归保障,投资归投资,试图用一份合同解决所有问题,最后往往成了邯郸学步。
(写完这些突然想起,我书房抽屉里也躺着两份我妈偷偷给我买的理财险合同呢——得,明天就去退保,哪怕亏点手续费。有些觉悟,总是要交点学费的。)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