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资本遇见火电:中电投先融的资产管理困局
去年冬天在山西出差,我在一个县级电厂的控制室里,看着老师傅指着屏幕上跳动的负荷曲线说:“现在这行情,发电越多亏得越狠。”他手上还沾着煤粉,袖口被设备润滑油染得发亮。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所谓资产管理,在能源行业从来不只是财务报表上的数字游戏——它关乎着整条产业链上每个齿轮的咬合与锈蚀。
中电投先融资管这家公司挺有意思。你说它是金融玩家吧,它背后站着国家电投这尊能源巨头;你说它是产业资本吧,它又在玩资产证券化、供应链金融这些时髦把戏。这种双重身份让我想起小时候玩过的变形金刚——既能变成卡车扛煤运电,又能变身机器人玩资本魔方。但现实往往比动画片残酷得多。
我最困惑的是他们的风险定价模型。去年参与某个新能源项目尽调时,发现他们给光伏电站的估值居然比同行高出15%。问及理由,那位戴着金丝眼镜的分析师推了推眼镜:“我们算入了碳交易溢价。”当时我就乐了——现在全国碳市场交易量还不到欧盟的零头,这溢价怕是比薛定谔的猫还难以捉摸。后来项目果然黄了,据说因为地方电网的消纳承诺根本落不了地。
有意思的是,他们最近开始在氢能领域疯狂布局。上个月在张家口的项目推介会上,他们的投资总监拿着PPT侃侃而谈:“绿氢成本三年内必破20元/公斤。”我在台下掐指一算,这得让光伏电价跌到一毛五以下才可能实现。散会后拉着问他具体测算逻辑,他却开始大谈“战略卡位”。这种用VC思维玩重资产项目的做派,总让我想起拿菜刀做显微手术的荒诞感。

不过话说回来,他们某些操作确实精妙。去年处理的某火电厂纾困项目,通过售电合同证券化+设备融资租赁的组合拳,硬是把净资产收益率做正了。虽然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在用金融魔术延缓产能淘汰,但至少保住了当地三千多个岗位。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在转型阵痛期,这种“带病生存”的智慧或许比教科书式的休克疗法更接地气。
最让我担忧的是他们的期限错配游戏。把十年期的电厂收益权打包成三年期理财产品,美其名曰“资产流动性创新”,本质上还是在玩击鼓传花。某次酒局上他们风控总监吐真言:“反正新能源补贴款迟早要下来。”这种把政策承诺当抵押品的豪赌,让我想起2015年那些指着国家兜底买地方债的勇士们。
或许我们应该换个角度看问题。当你在青海看到他们投资的光伏电站让牧民们第一次用上稳定电力,当你在江苏看到他们参股的储能项目缓解了 peak shaving 压力,就会明白这种产融结合的模式,尽管带着所有国企特有的笨拙与妥协,却实实在在地在推动能源革命。就像那个山西老师傅说的:“机器老了要修,制度旧了要改,但电不能停。”
说到底,在碳中和这场世纪赌局中,中电投先融这样的玩家既是庄家又是赌客。他们左手握着国家队的底牌,右手打着市场化的算盘,脚下还踩着转型的钢丝。下次再去电厂时,我打算带本资本论和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说不定在马克思和欧姆定律的碰撞中,能看懂这场能源金融大戏的真正剧本。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