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见了个老同学,饭桌上聊起理财,他一脸得意地说今年基金赚了15%。我问他怎么算的,他掰着手指头:“简单啊,投入十万,现在账户十一万五,不就是15%?”我笑了笑没说话——这算法搁五年前我也这么干,现在想想,简直像用算盘解微积分。
真正算收益的门道,比我们想象中复杂得多。就说我那老同学,他忘了算去年那波大跌时补仓的两万块,也没提中间赎回过一笔给孩子交补习费。更别说通货膨胀——眼下这光景,年化没跑赢6%其实都在亏钱。这种“净值幻觉”就像夏天看远处马路上的海市蜃楼,看着是水波荡漾,开过去才发现烫轮胎的柏油路。
我偏爱用“时间加权收益率”来戳破这种幻觉。去年帮亲戚整理她定投了三年的养老基金——她原本兴奋地说“赚了二十个点”,结果用XIRR公式一拉,年化才4.2%,还不如她小区门口的三年定期。最荒诞的是其中某只明星基金,宣传页上挂着“近三年收益78%”的炫目字样,但把申购费赎回费管理费摊薄后,真实年化竟跑不赢国债逆回购。
这让我想起菜市场王阿姨的智慧。她卖菜三十年年从不看单斤利润,总念叨“要算周转”——今天进的菠菜两天卖不完就得打折,雨天西红柿溢价三成却抢手。理财何尝不是?那些号称年化12%的P2P倒灶时,多少人才醒悟过来:收益不是账面的数字游戏,而是本金安全落袋后,刨除时间成本与机会成本的净剩值。

某种程度上,我们都被“复利神话”蛊惑了。教科书总爱用爱因斯坦的名言佐证,却绝口不提连续正收益堪比永动机的荒谬。我试过用蒙特卡洛模拟跑过十年定投数据——在波动率超过20%的市场里,最终收益区间可能从翻倍到亏本,全看你命中的是康波周期里的哪个波段。就像扔骰子,算术平均期望值是3.5,但现实是你永远扔不出小数点。
现在我看收益率的眼神,活像古董商掂量瓷器。要迎着光看釉面是否均匀(收益持续性),指关节叩听声息是否沉稳(风险控制),最后还得用紫外线照有没有修补痕迹(隐藏费用)。偶尔遇到吹嘘“年化30%”的私募推销员,我总想起古玩市场那些满口包老保真的贩子——真这么能赚,早该闷声发大财去了,何必挣我这三瓜两枣的管理费?
说到底,理财收益从来不是数学题,而是人性测验。去年白酒股疯涨时,我邻居把养老金全押进去,算盘打得震天响:“只要再涨两个月就能换宝马!”结果春节后行情戛然而止,现在天天在业主群抢三毛钱红包。你看,收益算得再精,终究算不过贪婪的加速度。
或许真正的收益该用另一种方式计量:夜里能睡几个整觉,看到绿跌时手抖不抖,以及多年后取出那笔钱时,是否换得来当初期盼的生活。就像我外婆那本糊着油渍的存折,三十年零存整取下来利息还不够买台冰箱,但她摩挲着泛黄纸页时眼里的光——这种收益,Excel表格永远算不出来。
所以下次有人跟你炫耀收益率,不妨问他一句:这笔钱要是明天就取出来,扣除通胀和手续费,够买几斤排骨?
(注:XIRR是Excel中计算不规则现金流内部收益率的函数,蒙特卡洛模拟是通过随机抽样进行风险分析的数学方法)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