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金融遇见海浪声
每次路过鹭江道,看到那栋玻璃幕墙在阳光下泛着冷光的建筑,我总会想起三年前那个潮湿的午后。当时我刚结束一场糟糕的私募路演,拖着行李箱钻进出租车,司机用闽南腔普通话问我:”去金融中心?现在做P2P的都不敢去那里啦。”
这句话像个楔子,钉进了我对厦门国际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简称”厦金中心”)的认知裂缝里。
说实话,我第一次听说这个平台时,正坐在沙坡尾的咖啡馆里翻财经新闻。窗外是嬉闹的游客和卖芒果冰的小贩,手机屏幕上却跳动着”跨境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处置”这些术语——这种撕裂感很厦门,既休闲又野心勃勃。
但真正让我对这个地方产生好奇的,是去年接触到的某个房地产基金项目。他们在厦金中心挂牌了号称”首单类REITs”的产品,年化收益率写得比鼓浪屿的凤凰花还鲜艳。当我追问底层资产细节时,对方项目经理突然开始大谈”厦门金融创新试点政策”,那种避重就轻的熟练程度,让我想起曾厝垵夜市里把义乌小商品说成手工文创的摊主。

这或许就是地方金交中心的悖论:它们诞生时披着”金融改革试验田”的霞光,却在影子银行与正规金融的灰色地带野蛮生长。厦金中心2016年挂牌时,正值各地金交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冒头,大家嘴上喊着”服务实体经济”,身体却很诚实地成了规避监管的通道。
我见过最讽刺的一幕:某次行业论坛上,厦金中心的高管在PPT里放了一张厦门港集装箱码头的照片,说资产流转要像”港口货轮高效装卸”。但台下某个基金经理偷偷给我发微信:”现在他们平台上转的很多是非标转标后的垃圾资产,就像把发霉的茶叶重新包装成金骏眉。”
当然这话有失偏颇。去年他们做的某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确实有意思——把七家科创企业的专利打包成资产支持计划,让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产权变成了能流动的票据。这种尝试某种程度上像在厦门海鲜市场做分子料理,传统食材用新式烹调法,成败还难说,但至少有人在认真折腾。
最近让我失眠的是另一个问题:当北上深的交易所都在搞数字化、智能投顾时,像厦金中心这样的区域平台到底该扮演什么角色?继续做非标资产的”二手市场”?还是真的沉下去解决闽南地区中小企业的融资痛点?有次我和当地工商联的朋友喝酒,他吐槽说:”晋江的鞋服厂宁愿借民间三分利,也不愿走金交中心发产品,光合规成本就能压死人了。”
或许真正的突破口不在金融工程技巧,而在于能不能学会”闽南语思维”。就像中山路的骑楼,外表是南洋风格,骨子里还得适应台风雨季。如果真能设计出像土笋冻那样——外表惊悚但内里鲜美的金融产品,说不定反而能闯出条路。
昨晚在环岛路跑步时,我看到厦金中心大楼的LED屏滚动着”服务海西经济带”的标语。海浪声里突然冒出个念头:当潮水退去时,那些穿着泳裤裸泳的玩家总会暴露,但真正擅长冲浪的人,反而会趁着退潮看清海底的礁石。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时收到消息,某家在厦金中心挂牌的地产项目刚刚违约,投资者正组团找律师。你看,金融的海浪永远比鼓浪屿的波涛更汹涌。)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