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翻到老家亲戚群里的消息,堂哥发了张照片——临沂西郊那片荒了十来年的坡地,居然立起了施工围挡,蓝底白字印着“振东建设承建”。群里顿时炸了锅,三叔公连连感叹“总算动了”,而95后的侄女冷不丁冒出一句:“这公司名听着像玄幻小说里的宗门?”
这种割裂感突然击中了我。我们这代人记忆里的“建设投资”,总伴随着推土机的轰鸣和官员剪彩时剪刀的反光。但振东这类公司真正有意思的地方,或许藏在那些钢架结构之外——它们像是一种奇特的缝合体,既扛着父辈期待的“发展重任”,又不得不学着和Z世代的资本叙事共舞。
三年前我在临沂经开区见过振东的一个项目经理,当时他正对着无人机传回的土方数据皱眉头。“别人以为我们整天跑银行盖章,”他弹了弹烟灰笑道,“其实最头疼的是教村里大爷用手机查征地补偿进度。”这种细节鲜少出现在财报里,却是本土城投公司最真实的生存状态——他们既要当政策的执行者,又得扮演数字时代的翻译官。
有意思的是,这些公司正在经历某种身份焦虑。当“智慧城市”“ESG评级”成为新KPI,当年轻人更关心社区公园的咖啡店密度而非GDP增速,传统基建的逻辑正在被重构。我注意到振东去年悄悄投资了跨境电商仓储,还和本地高校搞了个人才孵化器——这种试探性跨界像极了中年人的健身计划,带着点笨拙的求生欲。

但最耐人寻味的矛盾在于:他们既要维持“政府左手倒右手”的旧叙事获取融资便利,又得向市场证明自己是真正的商业实体。这种走钢丝的游戏让我想起临沂批发市场里那些二代商人,守着父辈的物流网络,却偷偷把直播间架在了仓库里。
或许我们该用新的尺度衡量这类企业:不是看他们盖了多少楼,而是看能否在传统基建之外,长出连接旧经济与新需求的毛细血管。就像我堂哥最近发现,振东承建的新区公园预留了无人机配送起降点——这种藏在细节里的前瞻性,比任何口号都更有说服力。
黄昏时我又点开那张施工照片,起重机剪影后的晚霞竟有些赛博朋克的味道。当推土机开始学习与算法共舞,或许真正的“建设”才刚刚开始。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