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术语不再是护身符:一个股民的自我怀疑
朋友上个月兴冲冲告诉我,他学会了“金叉死叉”、“多头排列”、“量价齐升”——仿佛掌握了这些咒语就能在股市点石成金。结果呢?他对着某只“MACD底背离”的股票全仓杀入,现在每天在群里发流泪表情包。
这让我想起三年前在陆家嘴咖啡厅偶遇的一位老交易员。他摩挲着掉漆的保温杯突然说:“知道为什么新手总爱卖弄术语吗?因为不确定感需要镀金箔。”当时我不懂,现在看着朋友K线图上那些花里胡哨的指标线,突然品出些苦涩的幽默。
术语狂欢背后的认知偷懒
华尔街有句老话:“当你开始说‘这次不一样’,棺材板就在敲钉子了。”现在A股圈更魔幻——量化基金用“α衰减”解释亏钱,散户用“估值重构”安慰套牢,分析师用“戴维斯双击”包装猜测。去年某锂矿股暴跌时,我亲眼见证券商报告在三天内把“景气度持续”改成“周期调整”,最后变成“供给侧优化”,完美演绎了术语如何成为遮羞布。

最讽刺的是,某些术语本身就是矛盾体。比如“避险情绪升温推动黄金上涨”——那为什么去年美联储加息时黄金和美元齐涨?又比如“利好出尽是利空”,那到底该什么时候卖?这些听起来很专业的表述,细想之下简直像算命先生的“父在母先亡”。
当我撕掉术语标签之后
真正让我觉醒的是2021年白酒板块的雪崩。当时所有研报都在说“确定性溢价”、“DCF估值修复”,我却发现某龙头酒企的经销商库存周转天数从35天暴增至81天——这个埋在财报附注第六页的数据,比任何光鲜术语都真实。后来?我在178倍PE时劝退想抄底的表姐,她反问我:“你不懂消费升级的长逻辑吗?”
现在我的自选股列表只剩20支,观察指标从26个精简到7个。不是说技术分析无用,但当你会发现,那些真正赚到钱的人,说话都带着泥土味:“这公司仓库堆满货”、“他家新产品在超市总被放最底层”、“董秘电话永远占线”…
在术语废墟中重建认知
或许我们应该像对待超市促销标签那样对待专业术语:“限时优惠”对应“阶段性机会”,“买一送一”映射“并购重组”,“临期特价”不就是“困境反转”吗?最近AI炒股火热,但我总想起那位老交易员的忠告:“机器能识别头肩顶,但识别不了董事长昨晚是否和小三吵架。”
下次听到有人高谈“风险偏好提升”,不妨问问TA敢不敢抵押房子满仓;遇到吹嘘“板块轮动把握精准”的,建议翻开他三个月前的预测记录。真正的专业,或许是把“预期差”翻译成“我可能错了”,把“黄金坑”理解为“又要熬夜读财报了”。
站在2023年的尾梢,突然觉得股市最迷人的术语其实是三个字:“不知道”。承认看不懂比假装精通更难,但至少——不会亏得那么理直气壮。
(完)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