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投资收益:当增长变成一场自我消耗的狂欢
上周和老陈喝酒,他突然盯着杯里的威士忌说:”你看这冰球,每融化一分,酒就淡一分——像极了我们这些年所谓的再投资。”这位把公司做到B轮的老创业者苦笑着,”融来的钱全砸进扩张,团队翻了三倍,营收涨了200%,但净利润率还不如五年前在居民楼里创业时。”
这个讽刺的画面让我想起互联网圈的某种集体癔症。我们迷信”增长解决一切问题”,把再投资简化为机械的投入产出计算:每投入1元营销费用带来3元GMV,每扩建一个仓库降低15%物流时效——这些数字漂亮得像美颜后的自拍,却没人问一句:我们究竟在为什么而增长?
三年前我参与过某个生鲜电商的运营会,CTO兴奋地展示着新研发的”智能动态定价系统”,据说能让客单价提升22%。但深夜复盘数据时,我发现个诡异的现象:高频复购用户占比连续六个月下滑。当我们把补贴从新客转向老客时,奇迹发生了——季度亏损额首次收窄,而订单量只下降了不到5%。这个反直觉的试验让我怀疑,某些再投资本质上是对核心用户的背叛。
资本市场上更上演着行为艺术。某家明星企业去年融了5个亿,发布会PPT上”战略性再投资”出现了27次。但细看财报:1.2亿买理财,8000万盖总部大楼,真正用于产品研发的不足20%。这种打着再投资旗号的资源错配,像极了给垂危病人输葡萄糖——维持体征却治不了病根。

最让我警惕的是”内卷式再投资”的瘟疫化。当行业龙头开始用算法榨取骑手最后三分钟配送潜力,当教育机构把80%融资砸向效果存疑的明星代言,当所有人都沉迷于军备竞赛时,我们是否考虑过另一种可能——像日本那些百年作坊般,把再投资聚焦于”让好东西更好”而不是”让大东西更大”?
老陈最后说了句糙理不糙的话:”现在看项目我先问净利润,再问现金流,最后才看增长率。能持续赚钱的企业,再投资是锦上添花;亏钱的企业,再投资不过是延缓死亡的呼吸机。”这话偏激得像赤脚医生开的猛药,但比起投资人口中”规模效应终将显现”的咒语,至少更接近商业的本质。
或许真正的再投资收益,不该用Excel函数计算,而该用老顾客第N次打开App时的微笑衡量。当某个深夜你又收到那个熟悉地址的订单,备注栏里依然写着”和上次一样多加葱”——这种穿越经济周期的复购,才是世间最性感的投资回报率。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