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当「零售之王」也开始焦虑
那天路过陆家嘴,看到招商银行大厦在夕阳下泛着冷调的光。我突然想起2018年第一次开招行卡时,那个穿着笔挺西装的大堂经理对我说:”我们和其他银行不一样。”当时觉得这话挺装,现在细想,或许这正是招行最精妙的自我定位——永远试图在沉闷的金融体系里扮演那个”不一样”的角色。
招行最让我着迷的,是它那种近乎偏执的”零售情结”。当其他银行还在对公业务的温床里打盹时,招行早就把宝压在了每一个普通用户身上。这种战略眼光确实毒辣——但话说回来,当所有人都开始学你做零售时,你的护城河又在哪里?
我有个做私募的朋友最近吐槽:”招行的理财经理现在推产品越来越激进了,去年推新能源,今年推AI,追热点追得比散户还勤快。”这话带着调侃,却戳中了一个关键问题:当财富管理行业从蓝海变成红海,招行那些著名的”金葵花”客户经理们,是不是也不得不开始内卷?
更值得玩味的是招行对科技的投入。去年他们的金融科技投入超过130亿,这个数字让我倒吸一口冷气——相当于每天烧掉3500万。但问题在于,这些投入到底是在构建真正的技术壁垒,还是在为互联网平台的流量焦虑买单?有时候我觉得招行像个穿着高定西装的传统银行家,却不得不学着互联网公司那样蹦迪。
最让我担忧的其实是招行的文化。他们著名的”蛇口基因”正在被规模稀释,当年那种敢为天下先的闯劲,渐渐被大企业的官僚气息渗透。有个前招行员工告诉我,现在写个产品方案要过七层审批,”比国资委下属的企业还像国企”。这种说法可能夸张,但确实折射出某种现实。
不过话说回来,招行依然是家好银行。他们的客户服务还是能让其他银行脸红,APP的用户体验吊打绝大多数同行。只是当行业整体面临利率市场化挤压、金融脱媒加速的今天,招行需要思考的是:下一个十年,要靠什么继续”不一样”?
也许招行真正的挑战不在于竞争对手,而在于如何超越自己曾经成功的模式。就像个优等生,习惯了每次考试都拿第一,突然发现考题完全变了——这比考不及格更让人焦虑。
离开陆家嘴时我又回头看了眼那栋大厦,玻璃幕墙上反射着浦东的霓虹。不知道马蔚华当年提出”一体两翼”战略时,是否预见到今天的招行会站在这样的十字路口。金融业的游戏规则正在重构,而这位”零售之王”的王冠,似乎比想象中更要沉重几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