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收益开始吞噬灵魂:一个投机者的自白书
那年冬天,我在香港中环的酒吧里遇见老陈时,他正用威士忌灌洗某种看不见的伤口。玻璃窗外维多利亚港的灯火,像一串串被精心编排的谎言,浮夸地闪烁着。”年化27%,”他忽然没头没尾地说,指尖敲击杯壁发出枯响,”知道代价是什么吗?”
代价是三年没有读完一本完整的书,手机必须放在枕头下面,因为澳洲铁矿的盘在凌晨四点开;是女儿的家长会永远缺席,妻子的眼神从期待变成一潭死水;是看到夕阳时下意识思考明天光伏板块的走势,闻到雨后青草味却条件反射般查找农业ETF代码。老陈的收益曲线漂亮得像手术刀切割出来的,而他的生活早已被同样的刀刃割得七零八落。
金融教科书上永远在传授如何让数字膨胀,却对数字反噬人性的过程讳莫如深。我见过太多人被这种单向度的”增长”催眠——账户余额每增加一个零,灵魂的某处就莫名塌陷一块。这根本不是投资,而是将人格典当给复利魔鬼的黑暗契约。最讽刺的是,当我们试图用收益购买自由时,往往最先出卖的就是自由本身。
某种程度上,现代投资已经异化成新型赛博苦修。凌晨三点盯盘的红眼修士,在财经论坛膜拜K线图的数字信徒,把止损单当作忏悔机制的罪人——我们沉迷于这种自我献祭的痛感,误把账户浮盈当作神明赐福。而当某天突然盈利,那种巨大的虚无感简直能杀人。就像追了十年姑娘突然得手,却发现早在追逐过程中耗尽所有爱意。

或许真正的投资智慧,在于学会适时亏损。我认识的一个私募大佬,每年会故意做赔几笔小单,”得让钱知道谁才是主人”。这听起来像行为艺术,实则深谙平衡之道:必须让收益偶尔摔个跟头,人才不会在财富幻觉里飘得太高。就像草原需要定期燎原防火,理智也需要亏损来烧掉危险的妄念。
眼下Web3和元宇宙正在制造新一波财富焦虑,NFT画廊里挤满了用虚拟资产填补现实空虚的人。看着他们狂热地交易着根本不存在的土地,我想起小时候集干脆面卡片的游戏——区别只是现在的赌注后面跟着好几个零。当投资变成一种大型沉浸式网游,现实世界的真实触感反而成了需要克服的障碍。
老陈最后醉醺醺地透露,他正在练习”故意错过机会”的修行:放过显而易见的暴涨,拒绝参加热门路演,甚至故意在牛市空仓。”比戒毒都难,”他笑得比哭还难看,”但每次这样做,就感觉有什么东西慢慢回到身体里了。”
或许真正的投资收益,恰恰存在于那些主动放弃的收益之中。就像中国山水画里的留白,没有墨迹的地方才是意境所在。在这个所有人都在疯狂攫取的时代,或许最大的 Alpha,藏在我们敢于说”不要”的瞬间。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