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老友在星巴克闲聊,他忽然压低声音问我:“你知道大连富利吗?听说他们最近在搞一个新能源项目,年化能到12%。”他说话时眼神里闪烁着那种我熟悉的、混合着贪婪与不安的光——像极了2015年股灾前找我打听配资渠道时的模样。
说实话,每次听到这种“听说式投资”,我总会想起2018年在陆家嘴某私募年会上见过的场景。当时有位穿着定制西装的投资总监在台上侃侃而谈阿尔法收益,台下听众如痴如醉。后来才知道,他那套精密模型的实际回报率,还跑不赢隔壁大妈买的货币基金。
大连富利这类机构最有趣的地方在于,他们总能把最古老的金钱游戏包装成科技创新。上周翻看他们最新产品说明书时,我差点被那些“区块链赋能”“ESG矩阵”“智能投顾云”之类的术语闪瞎眼。不是说这些概念不好,但当你发现他们把共享单车押金池的现金流打包成ABS产品时,总会产生某种荒诞的即视感——这就像给驴车装上激光大灯,本质上还是在运货。
有个细节特别值得玩味:他们办公楼选在人民路金融区,但团队照片里所有人的手表都是同一款欧米茄。这让我想起华尔街之狼里那个经典桥段——销售员们用客户的钱买豪车,因为要让新客户相信他们很会赚钱。这种集体性的符号消费,某种程度上比财报更能反映机构的真实生态。

我认识个95后程序员去年买了他们的固收产品,当时还得意地给我算复利:“每个月利息够还房贷了。”结果上个月突然问我能不能接私活——产品延期兑付了。最讽刺的是,他维权时发现合同里藏着个条款:最终解释权归管理人所有。你看,数字时代最坚固的护城河,居然还是法务部那几杆笔。
现在很多年轻人把投资想象成打游戏,以为氪金就能变强。但现实是,当你面对那些用二十年经验打磨的话术时,连氪金按钮都找不到在哪。大连富利们的客户经理个个都是语言艺术家,能把“波动”说成“机遇”,把“回撤”包装成“黄金坑”——这行当最核心的竞争力,或许根本不是金融工程,而是修辞学。
有件事我始终没想明白:为什么明知收益率超过8%就得警惕,大家还是前赴后继往里冲?后来某次在虹桥机场延误时突然顿悟——可能因为我们心底都藏着个隐秘的信念:击鼓传花的游戏里,自己绝不会是最后一棒。这种集体幻觉比任何金融模型都有生命力,就像你知道烟花终会熄灭,仍忍不住抬头看那片转瞬即逝的绚烂。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时收到推送,央行又降准了。看来这场流动性的盛宴,还得继续跳下去。)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