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我在上海陆家嘴某栋写字楼的顶层酒吧,目睹了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对话。两位穿着定制西装的基金经理,就”元宇宙房地产”的投资价值争得面红耳赤。”每个数字身份都需要虚拟活动空间,这比现实地产更具想象力!”较年轻的那位挥舞着酒杯,冰块撞击杯壁的声音像是在为他的狂热伴奏。而年长些的只是摇头:”你们总爱给泡沫穿新衣。”
这场面让我想起小时候集邮的经历。1980年代的猴票,不过是一张印着金丝猴的纸片,却在无数人的故事编织中变成了神话。主题投资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投资的从来不是某个具体标的,而是集体叙事在资本市场的投影。
有意思的是,越是模糊的主题越容易获得超额收益。清洁能源、人工智能、生物科技——这些概念的边界永远处于流动状态,就像故意没画完的藏宝图,留给每个投资者自行补全想象的空间。我认识的一位私募朋友,去年靠着”室温超导”的传闻三天赚了40%,尽管后来被证实是场乌龙。他说这行当最讽刺的是:真相来得越晚,赚钱窗口就越长。
但最让我警惕的是主题投资正在异化成某种金融快消品。某个政策文件刚发布,三小时内就有投研机构打包好”投资组合套餐”,像外卖APP推送优惠券那样推送给客户。上周某券商甚至推出了”单身经济主题基金”,把婚恋APP、宠物医院和预制菜企业强行捆绑——这简直是用Excel表格给生活方式做剖腹产。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理解”主题”的本质。十五年前我拜访过浙江某县城的炒房团,领头的王阿姨有套独特理论:她专门投资大学城周边的奶茶店,理由是”年轻女孩捧着奶茶自拍时,背后的楼盘会显得特别好看”。这种荒诞却鲜活的洞察力,比如今量化模型跑出的因子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当前最危险的趋势是,我们正在用主题投资的名义逃避真正的价值判断。把ESG标签贴在采矿企业身上,给游戏公司套上”元宇宙先驱”的光环,就像给过期罐头贴上新的保质期。资本市场上永远不缺好故事,缺的是敢说”皇帝没穿衣服”的听众。
也许某天,我们会看到这样一个基金产品说明书:”本主题投资于一切尚未被过度讲述的故事,重点关注那些尴尬的、矛盾的、无法被简单归类的商业实践。”当然,这本身就是个太过完美的故事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