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陆家嘴某家咖啡馆,我邻座两位年轻人正热烈讨论着某只创业板的股票。一个说:”KDJ指标金叉了,绝对要大涨!”另一个反驳:”不对,你看MACD顶背离,明显是诱多!”他们争论得面红耳赤,却始终没提这家公司究竟是做什么的、毛利率多少、护城河在哪里。我突然意识到,那些被奉为圭臬的证券投资题库,不知何时已成了新时代的算命秘籍。
证券投资题库最吊诡之处在于,它给韭菜们制造了一种致命的幻觉——仿佛通过背诵三千个技术图形、五百个财务公式,就能在血雨腥风的资本市场存活下来。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玩过的”秘籍传说”,总以为找到那本泛黄的武林秘笈就能天下无敌,殊不知真正的绝世武功都在实战断腿折臂中悟得。某券商朋友私下调侃:”我们培训新人的题库,本质上和星座运势指南没区别,都是给不确定性找确定性的心理按摩。”
最令人沮丧的是,当前主流题库还在批量生产”指标复读机”。他们能精准说出布林带开口的三种形态,却解释不清为什么某家公司的存货周转天数连续五年恶化;能背诵CAPM模型的每个希腊字母,但面对实际业务转型时,还不如街边卖煎饼的大妈算得清成本收益。这种知识结构的畸形,某种程度上像极了用孙子兵法菜谱学炒菜——理论华丽炫目,锅铲一拿就糊。
我偏爱那些带着血腥味的真实案例。比如某次尽调中遇到的老牌制造业企业,报表上ROE连续三年超过20%,表面看是价值投资典范。但题库不会告诉你,要蹲点观察他们厂区货运车的出入频率,要混进工人食堂听老师傅抱怨流水线暗改工艺,要对比海关数据与披露的出口额——这些才是刺破财务魔术的钢针。可惜九成题库还在教人计算杜邦分析的三层拆解,就像教人在泰坦尼克号上学习游泳姿势分解动作。
或许我们应该彻底重构证券学习的范式。与其背诵两百种K线组合,不如深度拆解五个产业兴衰史;与其记忆三十个估值模型,不如亲手搭建一个会呼吸的动态财务预测表。我知道这听起来有些激进——毕竟考试要考Alpha系数、要考Black-Scholes公式——但当我们看着那些题库状元们在实盘中被量化收割机反复剃头时,难道不该怀疑这套培养体系的先天缺陷?
某种程度上,当前证券题库的困境折射了整个行业的异化:我们宁愿相信可以量化的复杂性,也不敢直面不可量化的简单真理。就像沉迷于研究一万种渔网编织方法,却忘记了追问这片海域到底还有没有鱼。
(写完重读时忽然想到:或许真正的投资题库,应该从撕掉所有标准答案开始?谁知道呢,这大概又是另一种理想主义的呓语罢。)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