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某高校担任创业比赛评委时遇到了一个有趣的场景。台上,一位穿着不合身西装的大三学生正激情澎湃地讲解着他的”校园二手书共享平台”项目。台下,三位企业高管模样的评委皱着眉头,不断抛出”盈利模式””用户留存率””边际成本”等专业术语。那个瞬间,我忽然意识到:我们是不是把这场本该充满青春躁动的创业狂欢,变成了一场过于严肃的商业表演?
一、创业比赛的本质错位
现在的大学创业比赛越来越像一场商业选秀。参赛学生们被迫过早地戴上商业精英的面具,用他们尚未完全理解的商业术语包装着那些天马行空的创意。这让我想起去年在杭州遇到的一个创业团队——三个大二学生为了比赛,硬是把一个校园代取快递的小生意包装成了”基于LBS的最后一公里解决方案”,结果在答辩环节被投资人问得哑口无言。
某种程度上,我们正在用VC的标准来评判大学生的创意。这合理吗?我不禁怀疑。大学生创业最珍贵的难道不正是那份未经商业逻辑完全驯化的想象力吗?当评委们执着于追问”如何盈利”时,我们是否正在扼杀那些暂时看不到商业价值却可能改变世界的疯狂想法?

二、比赛机制的异化效应
现在的创业比赛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通关秘籍”。参赛者们很快就摸清了评委的偏好:最好是”互联网+”、最好能扯上”区块链””元宇宙”等时髦概念、商业计划书必须用特定的模板……结果就是,我们看到的项目越来越同质化,越来越像是对成功商业案例的拙劣模仿。
最令人沮丧的是,这套机制正在培养出一批”比赛型创业者”。他们精通比赛规则,擅长包装概念,却对真正的创业毫无兴趣。我曾见证过一个团队在获得国家级创业大赛金奖后立即解散——他们的目标从来就不是创业,只是想要那份镀金的获奖证书。
三、我们期待什么样的创业教育?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大学生创业比赛的意义。它不该是一场商业路演的彩排,而应该是一个允许试错、鼓励创新的安全空间。与其要求学生们做出完美的商业计划,不如看重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与其用投资人的标准来评判,不如关注项目对校园生活的实际改善。
我偏爱那些带着青涩气息的项目:为解决宿舍楼下外卖被偷而设计的智能餐柜、为帮助贫困生对接兼职机会的校内平台、甚至是那个被评委们嘲笑”太幼稚”的校园表白墙小程序……这些项目可能不够”高大上”,但它们展现了大学生最宝贵的特质——对身边问题的敏锐观察和解决问题的热情。
四、给创业比赛”降降温”
也许我们该给创业比赛”降降温”了。把那些夸张的路演技巧培训换成真实的创业故事分享,把商业计划书的字数要求换成对项目原型的实际检验,把评委席上的投资人换成真正的校园用户代表。毕竟,大学生创业最动人的地方不在于他们能多像商业精英,而在于他们能用年轻的视角重新定义问题。
下一次当我在评委席上看到一个紧张得手心出汗的学生,结结巴巴地讲述着他那个看起来不太靠谱的创意时,我决定先问这个问题:”这个想法最初是怎么冒出来的?”因为在那最初的灵光一闪中,往往藏着比任何商业模型都珍贵的创业本质。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