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张喝酒,他神秘兮兮地掏出手机给我看收益率——7.8%的活期理财,页面上明晃晃打着”国资背景”四个字。我盯着”向上金服”那个箭头logo,突然想起三年前在望京SOHO电梯里,两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正激情澎湃地讨论”FinTech赋能传统金融”,领带夹上都别着同样的金色箭头。
说实话,我始终对这类平台带着某种警惕。不是不相信技术,而是太了解人性——当”向上”成为财富增长的唯一叙事,背后往往藏着向下收割的镰刀。就像去年爆雷的某平台,出事前一周还在地铁站铺天盖地打着”让每个平凡人向上生长”的广告。
有意思的是,这类平台总爱用”金服”而非”理财”。前者听着像穿着高定西装的精英给你做资产配置,后者却让人立刻联想到银行柜台前排队的大爷大妈。这种语言魔术某种程度上精准击中了中产焦虑:我们想要的不是保值增值,而是阶级跃迁的幻觉。
我见过最荒诞的案例是某平台客服教用户”循环出借”——把到期本息立刻投入下一个标的,美其名曰”复利魔法”。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玩过的叠叠乐,抽掉最底层的积木时,整个塔楼还保持着完美形状悬浮半秒。
当然不能一棍子打死所有平台。上周和某风控总监聊到凌晨,他苦笑着说现在做合规就像在火锅里捞头发——明明看着清汤寡水,捞起来永远有意料之外的”惊喜”。真正值得玩味的是,为什么每次暴雷后,投资者哭诉的重点都不是亏损本身,而是”说好的国资背书呢?”
或许我们该重新理解”向上”的定义。当理财收益率跑不过通胀时,真正的向上可能是学会承认:有些美好承诺本质是消费主义写给成年人的童话,而捂住钱袋的警惕心,才是这个时代最保值的硬通货。
(后记:老张昨天发来消息说已赎回本金,但坚持留了5000元”观察市场动向”。你看,人对侥幸心理的沉迷,永远比理财本身更有意思。)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