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九点半,我总会下意识地刷新手机——不是为了看新闻,而是盯着屏幕上那个六位数的代码:000390。这个习惯始于三年前某个失眠的凌晨,当时我刚把年终奖扔进这只号称”稳健增长”的混合型基金。如今想来,那种把数字波动当作精神寄托的状态,像极了赌徒盯着轮盘时的癫狂。
上周三的净值公布时,我正挤在早高峰的地铁里。屏幕闪烁的0.23%跌幅让攥着拉环的手指突然发紧——虽然理智告诉我这点波动连杯奶茶钱都亏不掉,但某种莫名的焦躁感还是顺着脊椎爬上来。这种反应很可笑不是吗?我们一边嘲笑老一辈把存折当圣经,自己却对着每日期货净值做精神俯卧撑。
有意思的是,基金公司永远在灌输”长期持有”的真理,但每个交易日下午三点前,总有无数个像我这样的普通人,对着预估净值纠结是否要赎回。去年三月市场震荡时,我亲眼见证某投资论坛里,有人因为单日5%的净值回撤抵押了婚戒补仓——这种荒诞剧每天都在数字金融的舞台上重演。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我们真的理解这些数字吗?某次线下投资人分享会上,有个戴金丝眼镜的基金经理用三小时解释净值计算模型,散场时却听到后排大妈嘟囔:”说了半天不就是看涨看跌么”。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活在这种认知撕裂中,既迷信量化模型的精密,又依赖着最原始的投机直觉。
最近让我警觉的是年轻群体的”净值饭圈化”。在短视频平台,有人把000390的每日走势编成洗脑神曲,弹幕里飘过”崽崽今天争气点”的祈祷——当投资品被赋予人格化期待,距离理性判断就只剩一步之遥。这让我想起2015年股灾前,连菜市场大妈都在讨论K线图的盛况。
或许我们该承认,对净值的执念本质上是对确定性的病态渴求。在这个连天气预报都未必准确的时代,却指望几个小数点能预示财富命运。上周我刻意三天没查净值,意外发现省下的时间够读完半本漫步华尔街——讽刺的是,书里正写着”频繁查看净值是投资者最昂贵的消遣”。

明天开盘前我大概还是会点开那个APP,但决定把交易密码改成一段哲学箴言。毕竟真正的投资智慧,或许始于承认自己永远算不准下一个数字的跳动——就像我们永远猜不透,为什么雨天总发生在忘记带伞的日子。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