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朋友,前阵子把婚房的首付扔进了股市——不是那种稳妥的蓝筹,而是某个名字听起来像科幻片道具的“元宇宙概念股”。三个月后,他坐在我家沙发上啃着便利店饭团说:“你知道吗?K线图比女朋友的情绪还难懂。” 这话听着像个段子,但我笑不出来。因为去年这个时候,我差点成了他。
股市这东西,表面上是个用金钱投票的民主游戏,骨子里却是个大型现实扭曲力场。你以为你在分析财报、政策、行业趋势?某种程度上是,但更多时候你是在和人性深处的贪婪与恐惧掰手腕。我记得第一次买股票那天,收盘后盯着那根微涨的红线,莫名产生一种自己参透了宇宙规律的错觉——现在回想起来,那不过是多巴胺的廉价骗局。
最讽刺的是,真正在股市赚到钱的,往往是那些把交易软件忘在手机文件夹第三页的人。我认识一位退休教师,二十年前误打误撞买了某白酒股,期间经历三次股灾都没抛售,去年翻出账户发现够买三套学区房。而每天盯着盘面波动的短线玩家们,反而像西西弗斯推石头,在追涨杀跌中反复磨损本金。
有人说A股是政策市,这话对了一半。更准确地说,它是集体情绪的温度计。去年新能源板块狂飙时,连小区保安都能和你聊半小时光伏技术路线,这种狂热让我想起2015年全民谈杠杆时的荒诞。当买菜大妈开始推荐股票,往往就是退潮的信号——这个朴素的真理,每次都会被新一代投资者用真金白银重新验证。
技术分析派常把“历史会重演”挂在嘴边,但我觉得更接近真相的是:市场只会用新的方式重复旧的疯狂。元宇宙、NFT、AI概念…每个时代都需要一套听起来高大上的叙事来包装投机欲望。就像1929年大萧条前,人们相信无线电将永远改变世界——技术确实改变了世界,但不等于所有相关股票都该涨上天。
有时候我觉得,股市最残忍的设定是让每个人都短暂地做对过。正是那些偶然成功的操作,喂养了“这次不一样”的致命幻觉。就像我那个买婚房首付的朋友,最初确实靠半导体股三天赚了两个月工资——而这恰恰为他后来的惨败埋下了伏笔。
或许我们应该更诚实地看待投资:它本质上是对不确定性的定价游戏,而不是什么财富密码破解大赛。那些吹嘘年年翻倍的大V,不是骗子就是幸存者偏差的产物。真正有价值的可能反而是那些老生常谈:别用急钱投资、保持仓位管理、承认自己会犯错…这些道理平淡得像白开水,但大多数人非要喝完整个太平洋的泡沫才肯相信。
收盘钟声又响了。我看着自选股里半红半绿的列表,突然想起《华尔街之狼》里那句台词:“数字跳来跳去不是钱,只是数字。” 或许当我们停止把K线图当作水晶球,开始把它看作人性底色的显微镜时,才算真正读懂了这场游戏。
(写完看了眼账户,默默把止损单又调低了两毛钱——看,这就是理论和实践的永恒差距。)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