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银行的困局与突围:一个河南中行的观察手记
去年冬天,我在郑州东区的一家咖啡馆等人。窗外就是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那栋气派的办公楼,玻璃幕墙在阴沉天色下泛着冷光。隔壁桌两个穿着西装、别着工牌的年轻人正激烈讨论着什么“普惠金融指标”和“数字化转型考核”。其中一个叹了口气:“总行要创新,基层要业绩,我们卡在中间,难啊。”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突然打开了我对这家省级分行的思考。
在多数人印象里,中国银行代表着国家金融的权威与稳健——大理石地面、西装革履的柜员、厚厚的风险管控手册。但很多人忽略了,像河南分行这样的省级机构,其实一直在上演着某种“分裂的舞蹈”:既要保持国有大行的庄重形象,又不得不俯身融入地方经济的泥土地。
河南是农业大省,但也在拼命搞产业升级。我发现中行河南分行的贷款结构特别有意思:一方面得继续伺候好那些传统国企和基建项目(这是政治任务,懂的都懂),另一方面又得挤出资源扶持科技企业和绿色农业(这是考核指标)。有时候我觉得他们像在走钢丝,手里还端着满满一碗水。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去年他们搞的“豫农贷”产品。名义上是数字普惠金融,但基层客户经理还得靠“人情脸面”去村里推广。一位信阳分行的老朋友跟我吐槽:“系统里全是AI风控模型,但老乡们能不能还款,最后还是得看我认不认识他二舅。”这种数字与乡土的人奇怪结合,大概只有在中国的中部省份才能如此生动地上演。
我不禁怀疑,这种分裂是否恰恰是它的生命力所在?也许正是这种“既要…又要…”的纠结,让这家分行没有变成一架冰冷的金融机器。去年郑州水灾时,他们是第一家连夜开放网点提供应急服务的银行——员工们用毛巾擦着服务器上的水,一边给受灾群众发矿泉水泡面。这种“人味儿”,是报表上永远看不到的KPI。
当然问题也明显。有时候他们的创新显得有点笨拙,比如那个被吐槽像“十年前APP”的跨境金融平台,还有时为了完成任务指标,把一些根本不缺钱的大企业也塞进普惠贷款名单里。但换个角度看,这种笨拙反而显得真实——毕竟完美无瑕的通常是PPT,而不是真实的生活。
最近让我惊讶的是他们开始搞“科创金融实验室”,据说还引进了几个区块链专家。在郑州这个并非一线金融中心的城市做这种事,很有种“偏要勉强”的倔强。结果如何还不好说,但这种尝试本身,就比某些只会跟风的银行强得多。
说到底,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就像个戴着镣铐的舞者。镣铐是有的——体制的、政策的、历史的。但你看得见它在努力寻找舞步,甚至偶尔还能听到镣铐撞击出的独特节奏。这大概就是中国特色金融改革的微观缩影吧。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咖啡馆里那个年轻银行人最后说的话:“难是难,但有意思啊。”)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