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理财范遇上人性博弈:一场数字游戏背后的冷思考
上周和老陈喝酒,他神秘兮兮地掏出手机给我看年化11.2%的理财产品。“理财范上的,比银行高四倍!”他眼底闪着光,像极了十年前在潘家园淘到“明代官窑”时的模样。我突然想起去年爆雷的某平台创始人那句名言:“我们卖的不是理财产品,是人性焦虑。”
说实话,我第一次打开理财范APP时,有种走进数字赌场的错觉。满屏的“新手专享12%”“限时加息券”,配上骚动的红色弹窗,简直是把多巴胺分泌机制做成了可视化图表。最绝的是那个“银行存管”标识,像给野生蘑菇贴了个“米其林推荐”标签——心理防线瞬间崩塌大半。
记得2018年网贷爆雷潮时,我采访过某个踩雷的大学教授。这个研究了一辈子概率论的人,居然把女儿嫁妆钱投进年化24%的“农业供应链金融”项目。“我知道庞氏骗局的数学模型,”他苦笑着推眼镜,“但每天看着账户数字跳动,就像看自己养的电子宠物在长胖。”这种认知与行为的割裂,或许正是理财范这类平台最精妙的设计。
眼下理财范主推的“消费金融资产包”颇值得玩味。他们把成千上万笔小额借贷打包成理财产品,美其名曰“风险分散”。但仔细想想,这本质上是在赌中国年轻人不会集体失业——当快递员、网红、外卖骑手都还能按月还分期时,这场击鼓传花的音乐就不会停。

有个反直觉的现象:越是标榜“智能风控”的平台,越热衷用人类最原始的情绪驱动决策。那次看到理财范推送“您关注的标的仅剩3%额度”,我故意等了24小时再刷新——额度居然从3%变成5%,仿佛那个理财产品会自我繁殖。
当然不能说这类平台全是骗局。他们确实用技术手段解决了传统金融的效率问题,但同时也创造了新的风险转嫁模式。就像把火药既用来开矿也用来打仗,工具本身无罪,但挥舞工具的人永远会试探人性的边界。
最近注意到个微妙变化:理财范开始大量推送“投资者教育”内容,教用户识别风险等级。这很像香烟盒上印“吸烟有害健康”——既履行了社会责任,又巧妙转移了监管视线。真正耐人寻味的是,其中某篇教程的配图,居然用的是诺亚方舟的故事。
或许我们该承认,在财富焦虑面前,没有人真正理性。就像明知健身房年卡大概率会浪费,还是会被“每节课成本仅20元”的话术打动。理财范们不过是把这种心理博弈从实体世界搬进了数字领域,给赌性穿上了科技金融的外衣。
老陈最后没买那个11.2%的产品——他老婆发现平台某个合作担保公司,竟是她三年前买面膜的微商品牌注册的。这个荒诞又真实的细节,比任何风控报告都更有说服力。在理财这场永不停歇的狂欢里,或许真正的风控从来不在系统里,而在我们敢于承认自己会犯蠢的清醒中。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