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接管世界前,我们还需要工商银行的人工客服吗?
说实话,我最近对工商银行的电话客服产生了一种近乎偏执的好奇心。这大概源于上个月我为了解冻一张许久未用的储蓄卡,被迫在电话那头和他们的智能语音系统周旋了整整十五分钟——那感觉就像在和一个固执的停车场管理员争论为什么你的车不该被贴罚单,而你明明已经投了币。
“请说出您要办理的业务…抱歉,我没听清…请重试…”
我几乎能想象电话那端是个面无表情的机器人在歪着头,而我的耐心正像漏气的轮胎一样嘶嘶作响。终于,在无数次重复“人工客服”之后,系统不情不愿地把我转接给了一位真人。
那一刻我竟然有点感动。

一、人工客服的存在,是技术的失败还是人性的胜利?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算法包围的时代。银行APP能预测你的消费习惯,智能投顾能帮你配置资产,刷脸支付让钱包变得多余。但偏偏在最需要人性化沟通的环节——当客户遇到棘手问题、情绪焦虑或需要复杂判断时——技术却步了。
工商银行保留人工客服,某种程度上暴露了AI的局限性:它处理不了那些超出预设流程的异常状况,也解读不了客户语气中的焦躁或无助。我曾听一位在银行客服中心工作的朋友说,他们最常接到的其实是老年人的来电,这些用户可能不会用手机银行,甚至记不住密码,但他们需要有人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他们:“您的养老金这个月15号会准时到账。”
这让我想起人类学家项飙说的“附近的消失”。当技术效率至上时,我们反而更需要那些能提供“附近感”的真实连接。工商银行的95588客服热线,某种程度上成了数字时代的情感安全网。
二、客服质量的好坏,暴露了银行的真实面目
有意思的是,一家银行如何对待它的客服中心,很可能反映了它如何对待客户。我注意到工商银行近几年在推广“智能客服+人工辅助”的模式,表面上是提升效率,但细想之下或许另有深意:把简单问题交给机器,把真正需要人性介入的难题留给人。
这种分工看似聪明,实则暗藏风险。当客户经历了智能语音的层层盘问才终于接触到真人时,他们的耐心余额往往已经告急。这时候客服人员接起的不仅是一个咨询电话,更是一颗被机器折磨得烦躁不安的心。
我曾亲眼见证我妈——一位退休教师——因为网银操作问题致电工行客服。那位客服姑娘不仅耐心指导了四十分钟,还在挂断前特意嘱咐:“阿姨您别急,下次让您孩子帮您操作就好。”这种超越脚本的关怀,是任何AI都难以企及的。
三、人工客服正在成为奢侈服务
讽刺的是,就在我们抱怨客服难找的同时,银行业正在悄悄把人工服务变成一种“特权”。你会发现工商银行给私人银行客户提供的专线总是秒接,而普通储户可能要经历漫长的等待。这种差异化服务暗示着一个残酷现实:未来的人工客服可能像现在的柜台服务一样,逐渐变成需要“资格”才能享受的服务。
这引发了我另一个担忧:当银行用AI过滤掉大部分常规咨询,剩下的复杂问题都涌向人工客服时,这些客服人员的工作压力会不会越来越大?他们会不会变成数字时代的情绪垃圾桶,专门处理所有机器搞不定的烂摊子?
结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连接?
每次听到电话那头传来真人的声音,我总会下意识地松一口气。那种感觉就像在异国他乡突然听到乡音——虽然你们素未谋面,但至少确定对方是能理解你处境的同类。
工商银行大概也意识到了这点。去年他们给客服团队增加了“情感识别”培训,教员工如何感知客户情绪变化。这个细节让我觉得有趣:当机器在学习模仿人类时,人类却在学习如何变得更像“人”。
也许未来的某天,AI真的能完美处理所有银行客服业务。但在那之前,我仍然珍惜每次转接人工客服时的那声“您好”——那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开始,更是一次短暂却真实的人类连接。在这个越来越虚拟的世界里,这种连接正在变得像柜台前的旧式存折一样,古老却珍贵。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