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收到一条微信:“王哥,最近我们有个明星基金经理的新产品,要不要了解一下?封闭期半年,年化预期6%。”发信人是小李,某券商的理财顾问,我股票账户的指定联系人。
三年前开户时,他还是个刚毕业的毛头小子,现在朋友圈已经天天发客户盈利截图、五星基金评级报告和西装革履参加投资策略会的照片。有意思的是,他最初名片上印的是“投资顾问”,去年改成了“财富规划师”,最近又变成了“私人银行家”——虽然服务的还是我这种几十万资金量的散户。
这行当有个悖论:他们被称作“顾问”,考核的却是销售指标。我认识个老券商,从业十五年,他说早年经纪人真得懂技术分析,现在新人培训三天就上岗,话术本比证券从业教材还厚。“你知道现在怎么判断一个理财顾问水平?”他抿了口茶,“看他推产品时敢不敢先说风险,敢不敢劝你别买。”
去年市场大跌时,小李连续两周没发朋友圈。后来才知道,他年前主推的那只科创主题基金净值腰斩,有个客户直接冲到营业部拍桌子。那天他给我打电话,声音哑得厉害:“王哥,其实那天晨会说这只产品风险评级是R5,我自己都没搞明白R5到底什么意思…”

有时候我觉得他们像医药代表——背着KPI,拿着产品手册,却要装作专业医师。区别在于,医生开错药会吊销执照,理财顾问推亏产品顶多扣点绩效。某券商朋友透露,公司内部系统会自动标注“易营销客户”,特点是:年龄45岁以上、持仓以固收为主、最近三个月登录APP次数少于5次——这类客户最容易接受新产品推荐。
最魔幻的是智能投顾崛起后,真人顾问反而更爱打感情牌。上个月小李约我喝咖啡,手机往桌上一放:“您看这是我刚买的求婚钻戒,下个月就要当房奴了。”潜台词很明显:完不成这个季度的基金销售任务,他的房贷月供都成问题。
或许我们不能全怪这些年轻人。当券商把资管规模当作唯一圣经,当客户指着历史收益图要求“买就要赚”,这个行业早就异化成大型金融营销现场。有次我问小李:“如果你用自己工资买,会选推给客户的哪只产品?”他愣了半天,最后苦笑道:“我们按规定不能买自己推的产品…”
现在每次接到理财电话,我总会想起菜场大妈的那声吆喝——“新鲜的基要不要?今天业绩好得很!”只不过大妈卖的是土鸡,他们卖的是包装精美的金融产品。至于到底营养如何?反正包装盒上有一行小字:“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收益”。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