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和朋友聊天,说起网上贷款的事。他提到新网银行,随口问了句:“这银行靠谱吗?别是个皮包公司吧。”我忍不住笑了,想起两年前我第一次听说这家银行时的反应,几乎一模一样。
说实话,最初我对这类“没见过实体网点”的银行是抱有一定戒心的。我们这代人,对银行的认知还停留在气派的办公楼、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和厚厚的防弹玻璃窗口。突然冒出来一家只在手机上存在的银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就像网购虽然方便,但还是想去实体店摸一摸商品才踏实。
但后来因为工作需要,我仔细研究过新网银行的背景。它可不是什么野鸡机构,而是正经由中国银保监会批准成立的持牌银行,背后站着新希望集团、小米这样的知名企业。这么说吧,要是它不正规,那市面上大半的互联网银行都得打问号。
不过话说回来,持牌归持牌,用户体验又是另一回事。我有个表弟去年在新网银行贷过一笔小额消费贷款,他的评价很有意思:“流程快得吓人,刷个脸的功夫钱就到账了。但有时候太快了反而让人心里发毛,总觉得自己是不是漏看了什么条款。”

这话点醒了我。我们对“正规”的认知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从前判断银行是否可靠,看的是大理石地面够不够亮,柜台够不够多;现在要看的是算法是否透明,数据安全是否有保障,利率计算方式是否清楚明白。这种转变说不清是好是坏,但确实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
有意思的是,最近我和在传统银行工作的朋友聊起新网银行,他的态度很微妙:“技术上他们确实走得快,但银行不只是技术,更是信用和风险管理。”这话没错,但转过头来看,新网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控制在行业平均水平以下,这说明他们的风控未必比传统银行差——只不过方法不同罢了。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对“正规”的执念,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心理依赖。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来获得安全感,这本身无可厚非。但金融数字化的大潮不会因此停下脚步。新网银行这类互联网银行的出现,与其说是对传统的颠覆,不如说是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说到选择,我特别欣赏新网银行一点:它让之前难以从传统银行获得服务的人群有了融资渠道。那些自由职业者、小微企业主,他们可能无法提供漂亮的财务报表或者抵押物,但通过大数据分析,他们的信用状况可以得到更全面的评估。这种普惠金融的理念,才是金融科技最有价值的地方。
当然,我并不是说新网银行完美无缺。最近关于互联网平台过度收集用户数据的讨论很多,作为高度依赖数据分析的银行,新网银行在这方面需要更加透明和自律。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便捷的另一面是风险,这点无论多么“正规”的银行都需要警惕。
回到最初的问题:新网银行是正规银行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或许我们该问的是: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评判一家银行是否“可靠”?是用牌照和资产规模,还是用户体验和安全保障?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正在我们每个人的手机银行APP里慢慢形成。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