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茶,他突然神秘兮兮地问我:“你说现在有没有那种,既安全又能跑赢通胀的短期理财?”我差点把茶喷出来——这不就是当代金融版的“既要又要还要”吗?
说实话,十年前我也迷信过保本神话。那会儿某行客户经理信誓旦旦推荐一款90天保本理财,年化5.2%。结果到期发现所谓的“保本”要扣掉0.8%托管费+0.3%销售费,实际收益还没货币基金高。最讽刺的是,合同里用宋体五号字写着“预期收益不等于实际收益”——这行字简直比医生的处方还难认。
现在的短期保本市场更像是一场魔术表演。资管新规打破刚兑后,所有产品都开始玩文字游戏。“业绩比较基准”取代了“预期收益率”,就像把“可能长胖”说成“体脂优化空间”。某款热销的三个月定期理财,说明书第17条用三段论证明“本金安全”的前提是“不发生系统性风险”——这话术精妙得让人想起婚恋网站的免责条款。
我观察到一个诡异现象:越是强调保本的产品,资金流向越魔幻。某国有行去年发行的364天保本理财,最终有30%仓位买了城投债。这就像打着“有机蔬菜”旗号卖大棚菜—— technically true,但总感觉哪里不对劲。

真正让我后背发凉的是期限错配的游戏。某些90天产品实际投资的是三年期AA+信用债,靠资金池滚动续命。这好比用十杯速溶咖啡兑出一杯“手冲精品”,喝的时候确实提神,但谁知道第几杯会崩盘?去年某信托爆雷事件,就是从一款“绝对保本”的180天理财开始塌方的。
或许我们该重新理解“保本”这个词。在负利率时代,本金安全早已不是绝对值,而是相对值。扣除3%通胀后,年化2.5%的保本理财实际收益是-0.5%——这种“保本”就像给冰棍加保温箱,化得慢点而已。
最近我改用了野蛮策略:把短期资金拆成三份,40%存智能存款(虽然利息像蜗牛爬但至少真保本),30%买货币基金(收益像心电图但流动性好),剩下30%干脆换成黄金ETF(虽然波动大但至少不骗人)。这套组合拳的收益曲线像过山车,但至少我知道每个波动背后的真实风险。
说到底,金融市场上最贵的谎言就是“无风险高收益”。下次再有人推销短期保本理财,不妨反问一句:您这个保本,保的是名义本金还是购买力本金?通常这个时候,对方就会开始认真和你讨论天气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