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资本有了温度:尚融的另类生存法则
上周在三里屯约见一位投资人朋友,他指着太古里北区一栋玻璃幕墙大厦说:”瞧见没?那栋楼里藏着全北京最懂’慢钱’的机构。”顺着他手指方向望去,”尚融资本”四个字在阳光下显得格外低调。
说来有趣,我第一次听说尚融是在2018年的创投寒冬。当时某个智能硬件项目连续被五家基金拒绝,创始人在车库咖啡抓着头发说:”只剩尚融还没给终审意见。”两周后,这笔当时看着冒险的投资竟然落地了——更让人意外的是,他们居然接受了创始人坚持的”五年不退出”条款。
这种反常理的操作背后,藏着某种北京投资圈的独特哲学。与金融街那些盯着对赌协议的机构不同,尚融的尽调团队会花整个下午坐在创业者家的地板上,聊产品原型也聊学区房政策。他们的风控模型里有个不成文规定:每个项目必须有两个合伙人去过创始人老家吃饭。
去年参加他们被投企业的年会时,我注意到个细节。当其他投资方代表都在主桌交换名片时,尚融的合伙人老张端着酒杯在技术团队那桌,正跟95后工程师讨论显卡矿机能不能改造成AI训练设备。这种”技术性较真”延伸到他们的决策机制——据说投决会上经常出现”虽然财务模型不达标,但技术路径有突破性”的反转案例。

有意思的是,这种看似感性的投资风格,反而在硬科技领域斩获颇丰。某半导体项目在B轮遭遇技术瓶颈时,尚融非但没有施压,反而牵头组建了院士顾问团。这种”陪跑式投资”让业内很多人嘀咕:这到底算战略定力还是理想主义?
有次在望京小腰撸串时,我问过老张这个问题。他咬着鸡脆骨笑了:”你说那些追风口的基金像什么?像在菜市场抢新鲜蔬菜的——我们倒更愿意自己建个温室,等着种苗慢慢长。”这话听着文艺,但看看他们新能源赛道的布局,确实从上游材料到下游应用都埋了棋子。
最近AI大模型疯抢项目的节骨眼上,尚融反而悄悄投了几个冷门的脑机接口团队。某个项目创始人告诉我,签Term Sheet那天,投资总监带着两瓶精酿来实验室,从晚上八点聊到凌晨三点,最后半醉着在白板上画了张”技术-伦理-商业”的三维坐标图。
或许这种略带江湖气的投资方式,正是北京创投生态的独特产物。在遍地都是快钱游戏的年代,敢用传统匠人的节奏来做资本生意,本身就需要点叛逆精神。就像国贸桥晚高峰时,突然有辆车打起双闪让救护车——不是最有效率的做法,但让整个系统保留了某种温度。
尚融的会议室挂着幅字:”种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每次看到这句话我都在想,或许资本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收割时间的果实,而在于成为时间本身。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