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路过广州燕塘地铁站,抬眼又看到那栋熟悉的白色大楼。说来有趣,每次路过这里总会想起三年前那个闷热的下午,我在对面的咖啡馆等一位做风投的朋友。他迟到了半小时,进门第一句话是:“刚去燕塘谈了个项目,他们还在用纸质版的项目建议书,你说这年头…”
这话当时听着像个笑话。在遍地都是区块链、元宇宙的2021年,一家省属国企还在用纸质材料审项目,简直像出土文物。但奇怪的是,三年后的今天,当我重新审视燕塘投资这家公司时,突然觉得这种“慢”里藏着某种被我们这代人忽略的智慧。
我翻过他们近五年的投资清单——没有风口浪尖的加密货币,没有一夜爆红的网红品牌,最多的反而是冷链物流、预制菜中央工厂、生物饲料这类“土得掉渣”的项目。有个做水产养殖的朋友去年拿到他们的投资,跟我说了件趣事:尽调团队在他鱼塘边住了整整两周,每天凌晨四点跟着捞鱼车去批发市场,比他自己还清楚每条鲈鱼的流转路径。
这种深耕细作的模式让我想起老家种荔枝的外公。别人家追新品种追化肥,他偏要花三年改土壤酸碱度。头两年结的果又小又酸,第三年突然就成了镇上拍卖会的标王。现在想想,燕塘投资的逻辑何尝不是这样?在资本追逐快钱的时代,他们偏偏在做最难的事——用实体经济的刻度丈量价值。

但最让我困惑的恰恰是这种“慢”背后的矛盾性。去年某新能源项目路演会上,我亲眼看见他们的投资总监被年轻创投人调侃“像从财务报表里爬出来的古董”。可就是这个被嘲笑的中年人,当场算出了对方PPT里隐藏的度电成本误差——用的是一个已经停产的卡西欧计算器。
某种程度上,燕塘让我看到广东经济的AB面:一面是深圳湾每秒都在诞生的融资神话,一面是老城区茶楼里还在用算盘对账的传统商人。而燕塘投资就像站在两面镜子中间的那个身影,既要用国资身份守住底线,又得在创新浪潮里找生存空间。这种撕裂感,从他们既投资人工智能实验室又控股老牌酱油厂的投资组合里可见一斑。
有次和经信局的朋友喝酒,他半醉时说漏了句实话:“别看现在都在喊数字化转型,真正能托住广东基本盘的,还是这些‘土’项目。”这话听着刺耳,但看看今年第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当互联网大厂裁员消息频上热搜时,燕塘投资的几个农产品深加工项目默默创造了三千多个县域就业岗位。
或许我们该重新理解“价值投资”这四个字。当资本市场上演着日抛型概念的狂欢,当创业咖啡凉了一杯又换一杯,有人依然坚持用最笨的方法丈量土地的温度。这种固执看似与时代脱节,却可能正是经济周期震荡时最可靠的压舱石。
走出地铁站时已是黄昏,燕塘大楼的玻璃幕墙上流动着晚霞。我突然想起那位投资总监的名片背面印着的标语——不是常见的“引领未来”,而是手写体的一句粤语:“急水捕唔到好鱼”。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