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这回事,说到底是在赌人性
上周和一位做PE的朋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市场上真正赚钱的项目,八成都在灰色地带游走。“合规的生意利润率薄得像张纸,你敢冒险,才有肉吃。”他抿了口威士忌,眼神里带着点讽刺,又有点得意。
这话让我想起去年在陆家嘴一场闭门分享会上听到的讨论。某家号称“价值投资标杆”的机构,嘴上喊着长期主义,私下里却靠着高频套利和监管套现赚得盆满钵满。你看,投资行业的吊诡就在这里——台上的人讲着巴菲特式的童话,台下的人却在玩着华尔街之狼的游戏。
我始终觉得,所谓“锴明投资”这个概念被过度美化了。人们总想象着一群精英在玻璃幕墙后运筹帷幄,用精密的模型和远见卓识捕捉未来。但真实的情况可能是:大部分决策靠的是直觉,甚至带着点赌性。有位从业二十年的老交易员跟我说过,他最赚钱的几笔投资,都来自“半夜突然惊醒时的灵感”——这听起来简直像在占卜。
现在的风险投资尤其如此。你看那些炙手可热的AI项目,投资人真的看得懂技术吗?恐怕更多是在赌团队的气质,或是跟风大佬的布局。某种程度上,现代投资已经演变成一种行为艺术——用理性分析包装感性冲动,用数据报告掩饰直觉判断。

有意思的是,越资深的投资人越少谈论具体数字,反而更关注“人”的变量。我认识的一位母基金合伙人,决策前总要和创始团队吃三顿饭:第一顿看对方怎么点菜,第二顿观察酒后的谈吐,第三顿故意迟到看反应。他说这叫“人性尽调”,比财务模型靠谱得多。
当然这套方法论也有风险。去年有个新能源项目,创始人演讲时激情四射,连我都差点自掏腰包跟投。结果半年后爆出财务造假,投资人集体血本无归。事后复盘时发现,所有尽调报告都完美无瑕,唯独漏看了创始人大学时期就有信用污点——你看,人们总是选择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或许投资本质上就是场悖论:既要保持理性计算的冷血,又要具备洞察人性的温度。就像好的外科医生,手要稳,心要热。但现在的问题是,太多机构把投资做成了流水线作业,用标准化模板处理非标化的人类创造。
有次我在西北旅行时遇到个做光伏电站的老板,他说自己从不看投资机构给的百页PPT,就带着投资人去戈壁滩看日落。“能对着落日沉默一小时的人,才配谈长期主义。”这话带着土腥味,却比任何投资教科书都深刻。
说到底,锴明投资或许不该是算计出来的聪明,而是种沉淀后的智慧。它需要点哲学家式的怀疑精神,也需要点江湖人的敏锐直觉。就像冲浪者不是在与海浪搏斗,而是在读懂大海的呼吸节奏——可惜现在太多人只顾着测量浪高,忘了感受海风。
下次再有人跟你大谈投资模型时,不妨问问ta:上次为个项目失眠是什么时候?最近可曾有过“虽然数据不好看但就是想赌一把”的冲动?答案可能会很有趣。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