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他愁眉苦脸地说三年前买的养老理财刚满封闭期就亏了15%,现在赎回不甘心,留着又煎熬。我晃着酒杯想起自己2018年买的那款号称年化6%的券商产品——最后用两年时间才勉强保本退出,那段时间每次打开APP都像在拆定时炸弹。
很多人以为理财赎回是个简单的二进制选择,其实这里面藏着比理财产品本身更复杂的博弈论。银行经理不会告诉你,那些写着”灵活申赎”的净值型产品,在遭遇大规模赎回时可能触发”摆动定价机制”,简单说就是逃难的人越多,撤退成本越高。就像电影院着火时,最后一个跑的永远要替前面的人买单。
我总结出三条血泪法则:首先看流动性成本,某些保险理财前五年退保要扣60%本金,这根本不是理财而是绑架。其次要算机会成本,我表姐去年死守某款亏损理财,错过同期年化8%的国债逆回购,里外里差出辆代步车。最关键是情绪成本,邻居张阿姨每天为亏损理财失眠,最后花三千多买助眠仪器——这账怎么算都是亏。
最近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是个转折点,以前能刚性兑付的现在都成了薛定谔的猫。我发现个吊诡现象:越是标注”稳健”的产品,流动性陷阱反而越深。就像给你一把舒服的椅子,却忘了告诉你起身需要解开五道安全扣。
真正的高手都在买入前就规划退出策略。我会特意找说明书中关于”巨额赎回条款”的部分,那些设定单日赎回上限低于10%的产品直接pass。毕竟当你真的需要钱时,会发现最冰冷的数字比最热情的理财经理更可靠。
现在遇到推荐封闭期产品的,我都会反问:”如果您母亲明天要做手术,这笔钱能随时取出来吗?”这个灵魂质问让多少西装革履的理财师当场破防。记住,所有不能紧急刹车的理财,本质上都是条单行道。
(后记:上周老王咬牙支付3%违约金赎回了,昨天他发来烧烤摊定位:”用亏损本金喝顿酒,比盯着手机折寿强”——这大概是最值钱的理财建议)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