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技术信仰沦为贪婪的遮羞布
去年在曼谷的一个共享办公空间,我遇到一个自称“区块链布道者”的澳洲小伙。他穿着印有“TO THE MOON”的T恤,激情洋溢地向一群数字游民推销某个农业溯源链项目。“传统金融体系已经崩塌,我们是新世界的开拓者”,他挥舞着印有复杂代币经济模型的白板笔,像极了传教士挥舞圣杯。三周后,该项目卷走270万美元募资款消失,那些购买“创始节点”的投资者,连个南瓜都没溯源到。
这让我开始思考:区块链骗局最可怕的或许不是技术包装,而是它精准利用了我们对传统体系的失望。当人们高喊着“代码即法律”时,往往忽略了写代码的终究是人——而人性的贪婪从来都是最古老的漏洞。
一、去中心化幻觉与中心化收割
DeFi挖矿项目承诺年化800%收益时,我那个精算师朋友冷笑道:“这比哥伦比亚毒枭的利润率还高,却敢宣称零风险”。事实上多数流动性挖矿机制,本质是庞氏结构的技术变体——早期参与者确实能赚到钱,但这钱来自后期入场者的本金。

最讽刺的是,号称要“消灭中介”的项目方,自己成了最贪婪的中介。他们设计复杂的代币释放机制、锁仓规则和治理投票,本质上都在做一件事:让普通投资者看不懂资金流向。就像那个把预挖30%代币写在白皮书第78页脚注的项目,等到投资者发现时,创始人早已在塞舌尔群岛数着美金晒太阳。
二、信仰充值与认知降维
我参加过某元宇宙土地拍卖会,现场堪比邪教现场。主持人高喊“我们不是在卖虚拟地产,是在铸造新文明”,台下的人们疯狂举牌竞价——每平米价格超过上海陆家嘴的真实房价。有个买下“数字海岛”的大叔对我说:“你不懂,这是未来”。三个月后,那个元宇宙平台的日活用户数还不及我家小区业主群。
区块链行业最成功的洗脑,是把质疑者打上“古典互联网遗老”的标签。当技术讨论变成信仰站队,当白皮书充满哲学呓语却回避具体落地场景,当所有问题都用“早期红利期”来辩解…这像极了传销组织的话术体系。只不过他们把“拉人头”包装成“社区共建”,把“层级返利”美化成“节点激励”。
三、监管空白与自我欺骗
迪拜加密货币峰会洗手间里,我亲耳听到两个项目方的对话:
“我们的审计报告怎么办?”
“找那个给鱿鱼币做审计的机构,他们很懂规矩”
两人心照不宣的笑声,比智能合约的漏洞更令人胆寒。
很多人假装不知道:绝大多数链上审计机构根本不具备审计复杂经济模型的能力。他们检查代码漏洞,却对通证设计的经济学陷阱视而不见——毕竟审计费来自项目方。这种共谋结构下,所谓的“代码开源”反而成了骗局的护身符:“我们都公开透明了,亏钱是你自己没研究透”。
尾声:技术无罪与人性有价
现在我看见“革命性”、“颠覆式”、“千倍回报”这类词就生理不适。真正有价值的区块链应用,反而在默默解决跨境支付、版权存证、供应链追溯这些枯燥但实在的问题。它们不需要狂欢式的营销,不需要造神运动,更不需要把技术包装成救世主。
或许我们应该回归常识:如果某个投资机会听起来像科幻小说,它大概率真是虚构的;如果所有人都喊着“这次不一样”,往往历史就要重演了。区块链撕碎了传统金融的中介伪装,却没能撕碎人性深处的贪婪——这种贪婪现在穿着算法的外衣,正在制造比华尔街更野蛮的收割。
(写完这篇文章时,手机弹出某动物币暴涨300%的推送。我默默划掉通知苦笑道:看,镰刀永远比韭菜长得快。)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