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茶,他神秘兮兮地问我:“听说xx银行新推的理财年化4.2%,白纸黑字写保本保息,能不能搞?”我差点把茶喷出来——这老哥炒了二十年股,居然还会信这个。
说来讽刺,资管新规落地三年多了,“打破刚兑”四个字都快被说烂了,可每到银行客户经理捧着产品说明书跟你夸海口时,很多人还是会自动切换到“掩耳盗铃”模式。就像我姨妈,至今仍坚持认为“国有大行卖的理财怎么可能亏?”(她去年买的R2级产品浮亏8%时,差点把理财经理的办公桌掀了)
其实哪有什么真正的保本保息?现在敢明晃晃写这四个字的,除了50万以内的存款保险和国债,其他基本都是“皇帝的新衣”。有些产品玩文字游戏,把“业绩比较基准”包装成预期收益,用“历史100%兑付”暗示刚性兑付——这就像餐厅菜单上印“图片仅供参考”,但饥饿的食客总会自动脑补成卖家秀。
我特别想戳破的一个幻觉是:很多人觉得低风险就等于绝对安全。去年某知名银行代销的“稳健型”理财暴雷后,有个投资者哭诉:“我特意选的R1风险等级啊!”殊不知风险评级是机构自己打的,就像让狐狸给鸡窝设计安防系统。真正的风险从来不在说明书上,而在资金流向的非标资产里,在层层嵌套的资管计划中,在某个你从来没听过的三四线城市政信项目背后。

有意思的是,越喊着“保本”的产品越要警惕。这就像街边卖“百分百真品”LV包的摊贩,喊得越响,假货概率越高。真正的好产品往往低调得像西湖龙井——比如国债逆回购,节前年化动不动冲上5%,但人家从不打着保本旗号招摇;又比如某些保险公司的万能账户,虽然结算利率波动,但合同里白纸黑字的保底利率反而比很多理财靠谱。
最近我观察到个新套路:某些机构把“保本”偷换成“本金保障”,乍看差不多,实则天差地别。前者是承诺归还全部本金,后者可能只保障本金的80%甚至更低——这种语言陷阱,堪比相亲时对方说“我性格特别实在”(实际意思是懒得打扮)。
要是真追求绝对安全,不如把资金拆成三份:50万以内存不同银行,三年期国债买一点,货币基金放点零钱。别嫌收益低,2%的确定性强过5%的镜花水月。毕竟理财最大的风险不是收益率低,而是你想要高收益时,别人正盯着你的本金。
(写完看了眼余额宝收益率,默默把手机扔沙发上——算了,明天还是去抢国债吧)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