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朋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搞投资的,十个里有八个在追风口,剩下两个在假装追风口。”这话让我突然想起了三年前接触过的中源投资——这家公司的名字在业内不算响亮,但他们的打法却总让我觉得有些“不合时宜”。
记得第一次去他们陆家嘴的办公室时,前台放的不是常见的公司宣传册,而是几本被翻得卷边的周期和投资最重要的事。会议室的白板上还留着上一场讨论的痕迹,有人用红笔大大地圈出了“复利”两个字,旁边潦草地写着“别被季度考核绑架”——这在当下追求快进快出的行业里,简直像个行为艺术。
一、逆向的生存逻辑
中源最让我困惑的是他们的项目决策节奏。2019年新能源最火热的时候,同行们抢项目抢到尽调报告都来不及写,他们却主动退出了一个已经谈了三周的光伏项目。当时负责这个项目的合伙人老李跟我说:“技术路线还没收敛,现在进去是在赌赛道,不是在投企业。”这话现在听来平常,但在那个所有人都在喊“错过这波再等十年”的狂热节点,需要多大的定力?

他们有个很有意思的“冷却期”制度:所有项目组通过的投资意向,必须强制搁置两周才能上投决会。有次我忍不住问CEO,这样不会错过好项目吗?他反问我:“你觉得投资最重要的是抓住机会,还是避免致命错误?”这个问题我琢磨了很久——市场上99%的机构都在追求前者,但他们似乎更害怕后者。
二、规模的自我设限
更反常的是他们对规模的控制。2021年市场最好的时候,他们竟然把新发的产品规模硬生生砍掉40%,理由是“找不到足够多符合标准的标的”。某个深夜我和他们的投资总监聊起这事,他苦笑着说:“公司内部为此吵过好几次,但创始人一直坚持:规模是业绩的敌人。现在想想,去年那波回撤,我们能扛住靠的就是当时‘犯傻’。”
这让我想起彼得·林奇说的“钝感力”。在资管行业拼命做大规模的洪流中,主动控制规模就像逆水行舟。但有意思的是,他们存续时间最长的产品,七年累计回报竟然跑赢了同期94%的同类产品——用他们风控总监的话说:“我们不是靠抓住多少机会赚钱,是靠躲过了多少坑活下来的。”
三、非典型的组织生态
最让我惊讶的是他们的考核机制。别家机构的基金经理奖金直接跟年度收益挂钩,他们却把40%的权重放在“避免重大失误”和“投研贡献”上。去年有个研究员全年推的项目一个都没投,却因为及时预警了某个暴雷行业而拿了最高奖金。这种反直觉的激励设计,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他们能躲过教培、房地产的连环雷。
有次聊到行业现状,创始人说了段很刺耳的话:“现在很多机构把投资做成了流水线,尽调是标准化动作,决策是集体投票,最后赚的都是贝塔的钱还自以为掌握了阿尔法。”这话当时听着有些傲慢,但现在看看那些深陷IPO破发困局的机构,不得不承认他点破了皇帝的新衣。
尾声:慢是一种奢侈?
离开他们办公室时,我看到走廊墙上挂着裱起来的客户来信。有封信是2018年市场最惨淡时写的:“感谢你们在市场疯狂时没有跟着疯狂,现在才知道这种克制有多珍贵。”落款是个坚持持有他们产品十年的个人投资者。
在这个动不动就要“颠覆”、“重构”的行业里,中源的投资哲学老实得近乎迂腐——强调能力圈、尊重常识、拒绝博弈。有时候我觉得他们像现代投资世界的守夜人,举着火把站在狂欢的队伍之外。但转念一想,或许真正的护城河从来都不是什么炫酷的策略,而是敢于说“不”的勇气。
毕竟当潮水退去时,人们终会发现:跑得快的未必能到达终点,但方向错的注定到不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