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入场券与普通人的折叠游戏
上周和老王喝酒,他神秘兮兮地说自己刚投了某知名私募,门槛刚好卡在100万。”就当买个入场资格。”他晃着酒杯,眼底闪着混合优越感和焦虑的光。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私募基金的门槛从来不只是数字游戏,而是社会阶层无声的分水岭。
很多人以为百万门槛是风控手段,我倒觉得这更像精英俱乐部筛选会员的暗语。三年前陪朋友参加私募路演,西装革履的基金经理说着”资产配置””阿尔法收益”,而真正让我后背发凉的是茶歇时的对话——某个投资人随口问”今年圣巴茨岛的游艇周还照常办吗”,周围人默契微笑的模样。你看,付得起百万的人,买的不仅是理财产品,更是进入某个圈层的通行证。
但最讽刺的或许是,这个看似保护普通投资者的门槛,正在制造新的不公。我认识个90后程序员,靠着期权套现凑够门槛,结果两年净值跌了30%——不是产品差,而是他根本看不懂那些复杂衍生品条款。反观某些高净值客户,光靠基金经理的私下茶叙就能获取比募资说明书多三倍的关键信息。知识壁垒比资金壁垒更可怕,就像给盲人发了一张百米赛跑的入场券。
监管层总说降低门槛风险大,但把鸡蛋锁在普通人够不到的篮子里就是安全吗?现在各类”拼单””代持”黑市猖獗,反而催生更多灰色操作。就像把青春期少年锁在网吧门外,他们总会找到翻墙的办法。或许真正该改革的不是门槛高度,而是让阳光照进那些装着”专业投资者专属”黑箱的角落。

最近有个有趣现象:不少私募开始推出”类私募”公募产品,用5万门槛复制明星策略。这就像奢侈牌推出副线,既想保持高冷人设又垂涎大众市场。但当你发现爱马仕丝巾和ZARA联名款用着同厂面料时,所谓门槛不过是个精心设计的消费幻觉。
或许某天我们会像讨论”学区房摇号”那样讨论私募门槛公平性。当超市收银员都能用算法预测自己养老金该配多少CTA策略时,那才是真正的金融平权。至于现在?那些凑钱冲门槛的投资者,像极了踮脚够橱窗糖果的孩子——以为尝到的是甜头,可能只是舔了层镀金包装纸。
(后记:写完这篇收到私募销售发来的中秋礼盒邀请函,烫金字体印着”专属财富盛宴”。你看,折叠无处不在。)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