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整理书房时,我翻出一本2017年的投资笔记。潦草的字迹记载着当时对某新能源股的分析——「年化20%可期」,旁边还用红笔标注了三个感叹号。结果呢?这只股票在两年后跌去了60%市值。最讽刺的是,当我终于咬牙平仓时,记账软件自动生成的那行「投资收益借方」记录,冷静得像个职业杀手完成工作后在任务单上打勾。
一、
会计学教授总爱说「借方代表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听得人昏昏欲睡。但真正在市场里扑腾过的人都知道,那个冰冷的负号背后,是凌晨三点盯着K线图时胃部的灼烧感,是听到财经新闻突发报道时骤然加速的心跳,甚至是在咖啡店偶遇某公司高管时,假装不经意间套话的道德挣扎。
我认识的老张——一位浸淫股市二十年的老江湖——去年在数字货币上栽了大跟头。他苦笑着给我看交易记录:「你看这个-37%的借方项,相当于把我儿子的留学定金蒸发了一半。」但比数字更刺痛的是他后来的变化:从前每周必打的羽毛球不打了,说是「看盘时间冲突」;家庭旅行计划无限期推迟,因为「要留着本金翻本」。投资收益借方栏目里躺着的早已不只是货币单位,而是被异化的人生切片。

二、
现代投资理论常把风险量化成β系数,却刻意忽略了一个悖论:当我们越疯狂追求收益贷方,往往越容易堕入借方的深渊。就像2020年那些追逐GameStop的散户,最初每个人都做着「暴打对冲基金」的英雄梦,最后留在交易记录里的,却是成百上千条血红色的借方条目。
有意思的是,真正让我顿悟的反而是一次「成功」经历。去年重仓某医疗器械股赚了80%,但当系统自动生成利润的刹那,我突然感到一阵虚无——这个没有实体的数字,是用300多小时的研究时间、错过的家庭聚餐、以及股价每波动1%就冒出的冷汗换来的。会计恒等式永远不会告诉你:所有收益贷方的背面,都藏着人性借方的隐形代价。
三、
或许我们应该重构认知框架:投资收益借方根本不是终点,而是校准投资哲学的罗盘。当某个数字变成红色时,它不是在宣告失败,而是在追问:你是否把市场当成赌场?是否把杠杆当作捷径?是否在追逐超额收益时,典当了睡眠质量与人际关系?
我渐渐学会在每月对账时,多建一个「心理账户」的借方栏目。比如上周止损某消费股损失的3万元,记作「认知升级学费」;去年错失的某个翻倍股,标为「纪律执行成本」。这些带有人间烟火的注解,比财务报表上标准化的会计科目更接近投资真相。
四、
最近和做私募的朋友喝酒,他半醉间吐露真言:「现在看到客户账户里的借方红字,反而比看到盈利更兴奋——只有亏钱时,人才会真正思考。」这话听着刺耳,却道破了当代投资的荒诞性:我们一边用机器学习预测市场,一边克服不了原始贪婪;一边用区块链追求去中心化,一边逃不出人性弱点的中心桎梏。
离开酒吧时霓虹闪烁,手机弹出当日收益提醒——某个持仓股受政策利好上涨了5.2%。但我突然想起今天错过的女儿校园演出,忽然觉得:或许人生真正的投资收益,从来不在那些借贷符号里,而在每个没有被交易时间异化的当下。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