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曼谷的某个深夜,我和一个做外汇对冲基金的朋友蹲在路边摊喝冬阴功汤。他盯着手机屏幕突然骂了句脏话——英镑闪崩,他手里200倍杠杆的仓位瞬间爆仓。”这玩意儿比股票刺激多了,”他苦笑着把手机推给我看,”但你要问我哪个风险大?得看你怎么玩。”
一、风险不是单选题,而是变量公式
教科书会说外汇市场24小时运转、杠杆高、受地缘政治影响大,所以风险更高。但我在A股熔断那年见过更魔幻的场景:千股跌停时,你连割肉的机会都没有。风险从来不是静态的,它取决于三个隐藏变量:
1. 你的时间尺度(外汇玩家往往死在夜里,股民大多死在午盘)

2. 你的杠杆倍数(我见过用5倍杠杆做茅台比100倍杠杆做欧元更早归零的案例)
3. 你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去年某医药股内幕交易案发时,比索罗斯做空英镑还血腥)
有个反直觉的发现:当你在外汇市场用5倍杠杆和股票市场满融操作时,后者的实际波动率可能更可怕——毕竟A股特有的涨跌停板制度会制造流动性陷阱,就像把青蛙文火慢炖。
二、那些没人告诉你的”软风险”
真正杀人的从来不是市场本身。2017年我尝试同时操作美股和外汇,发现两个市场的”毒性”完全不同:
– 外汇的毒是冰毒:24小时交易让你产生”随时能翻盘”的幻觉。有次我熬夜盯欧元兑美元,连续加仓7次后,发现手指已经不受控制地发抖——这种高频的、机械式的绝望,股票市场给不了。
– 股票的毒是鸦片:A股特有的”故事逻辑”会腐蚀判断力。还记得某造车新势力股价巅峰时,连菜场大妈都能分析”生态化反”,这种集体癫狂比任何技术指标都危险。
更讽刺的是监管风险。去年瑞信AT1债券一夜清零的戏剧性,可比A股任何一只退市股票都残暴。但换个角度看,外汇市场至少没有”窗口指导”这种中国特色风险。
三、我的危险方法论
经过三次爆仓后,我总结出个歪理:风险大小取决于你离”人性弱点触发点”的距离。
– 做外汇时,我的触发点是”不服输”。那些凌晨3点的追加保证金通知,总能激活赌徒基因。
– 做股票时,触发点变成”从众心理”。明明知道估值泡沫,但看到隔壁王阿姨赚了套学区房,手指就不听使唤点了买入。
现在我的解决方案很变态:
– 做外汇只用美元兑新加坡元这种”老年货币对”,波动率低到让人犯困
– 买股票只选分红率5%以上的国企,当存定期
(当然,这法子年化收益可能跑不赢通胀,但至少能让我睡踏实)
尾声:风险的本质是镜子
上个月整理交易日志时发现个诡异现象:我亏损最多的不是某个品种,而是所有”这次不一样”的操作。或许真正的风险不在市场,而在我们总觉得自己能打败概率。就像那个在曼谷爆仓的朋友最后说的:”你以为在交易K线,其实是K线在交易你的恐惧。”
所以现在别人问我哪个风险大,我会反问:你更怕突如其来的车祸,还是慢性中毒?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就像没人能说清跳楼和溺毙哪个更痛苦。但有一点很确定——当你在比较风险时,风险已经盯上你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3195/